顶点小说 > 兵法辑录 > 《战争论》第七篇 |进攻(2)

《战争论》第七篇 |进攻(2)


  第十四章  |沼泽地区。泛滥地区和森林地区的进攻                                                                                                                                                                                                                                                                                                                                                                                                                                                              沼泽地,也就是不可通行的只有少数堤道的草地,正像我们在《防御》一篇中已经指出的这样,能给战术进攻带来特殊的困难。沼泽地很宽,不能用炮火驱逐对岸的敌人,也不能为自己铺设通路。所以,在战略上人们力图避免向沼泽地进攻,力图绕过沼泽地。假如像有些低洼地区那样,耕作面积很大,并有很多通路,那么防御者的抵抗虽然相对地说是比较强的,但是对于进行决定性的决战来说,就较为薄弱了,也就是说全都不适合了。但是,如果像在荷兰那样,低洼地由于泛滥而得到了加强,那么防御的抵抗可以增强到最大限度,令任何进攻不能成功。荷兰1672年的战争证实了这一点。当时,法军在攻下并且占领了泛滥线以外的所有要塞之后还有五万军队(先由孔代指挥,后由卢森堡指挥),而防守泛滥线的荷兰人却只有两万,但法军却不能攻克这条防线。假如说不伦瑞克公爵指挥的普鲁士军队对荷兰军队的1787年战局的后果完全与此相反,当时普军以几乎不占优势的兵力和很微小的损失攻破了这条防线,那人们就必须从防御者由于政治见解不一致而造成的分裂状态和指挥的不统一中去找原因。但更确实的事实却是,这次战局的胜利,也就是通过最后一道泛滥线一直到阿姆斯特丹城下的进攻,是由一个微小的原因引起的,所以不能根据这个战例得出一般的结论,这个极其微小的原因是哈勒姆海没有设防,公爵正是利用这一点绕过防线到阿姆塞耳温防哨背后的。假如荷兰人在这个海面上有几艘军舰,公爵就决不可能到达阿姆斯特丹城下,因为他当时已智穷才竭了。至于这种情况对于媾和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是这里所要谈的问题,但,最后一道泛滥线不可能攻破却是能肯定的。
冬季当然是泛滥地防御的自然敌人,1794年和1795年法军就曾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只有寒冷的冬天才是这样。
我们把难以通行的森林地也算作能够加强防御的一种手段。假如森林地的纵深不大,那么进攻者还可以顺着彼此靠近的几条道路穿过森林,到达交通困难较少的地区,因为森林里各个地点的战术防御力量不会太大,而森林地又决不像江河或者沼泽地那样,是绝对不能通行的。但是,如果像在俄国和波兰那样,广大的地区差不多到处都是森林,进攻者无法通过,那么他的处境当然就会是较为困难的。我们只要想一想,进攻者为了筹备给养要克服多少困难,在阴暗的森林中对处处可能出现的敌人展示自己优势的兵力是多么不容易,就能够明白这点了。毫无疑问,这种情况是进攻者可能陷入的最为不利的情况之一。                                                                                                                                                                                                                                                                                                                第十五章  |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这个题目的大部分问题在第六篇中已谈到了,在那里的论述只要反过来看就是对战区进攻的应该有的表述。
一个独立的战区的概念和防御的关系总是比同进攻的关系更为密切。关于进攻的一些主要问题,例如进攻的目标。胜利的影响范围等,我们已在本篇中探讨了,而关于进攻性质的最有决定性和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到研究作战计划时才能予以阐明。尽管如此,有几点还是需要在这儿加以说明的,我们将还是从寻求大规模决战的战局谈起。
一、进攻的直接目的就是胜利。防御者从防御地位得到的各种利益,进攻者只能通过优势,至多通过军队感到自己是进攻者和前进者而产生的一种很微小的优越感来抵消。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这种优越感的作用往往评价过高,其实这种优越感是不能持久的,并且也经不住实际困难的考验。当然,我们在这里是假定防御者的行动同进攻者的行动一样,是正确恰当的。我们所以作以上的说明,是想消除人们对于奇袭和出敌不意的糊涂观念,人们一般认为奇袭和出敌不意在进攻中是胜利的丰富源泉,其实,假如没有一定的条件,奇袭和出敌不意是不能实现的。关于真正的战略上的奇袭,我们在其他地方已说过了。因此,如果进攻者不具备物质力量方面的优势,他就必须有一种精神力量。
二、正如谨慎应是防御者的保护神样,大胆与自信应该是进攻者的保护神。这并不是说,一方可以缺少另一方应该具备的特点,而是说谨慎同防御,大胆和自信同进攻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这些特点之所以是必要的,是由于军事行动不是数学演算,而是一种在灰暗的。至少是在朦朦胧胧的领域中进行的活动,在这儿,我们须信赖那些最适合于达到我们的目标的指挥官。防御者在精神力量方面表现得越是软弱,进攻者就越应该大胆。
三、要取得胜利,就要让敌人的主力同自己的主力作战。这点,对进攻来说就不像对防御那样值得怀疑,因为进攻者是去寻找通常已占领阵地的防御者。我们在《防御》一篇中已明确指出,如果防御者配置错误,进攻者就不应去寻找防御者,由于他可以确信,防御者会来找他,于是他就可以在敌人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和敌人作战。这时一切都取决于能否正确判定哪条路和哪个方向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在讨论防御时没有谈这个问题,只是让读者参阅本章,所以我们想在这里对这个问题作必要的说明。
四、什么可作为进攻的直接目标,即可以作为胜利的目的,我们在前面已说过了。假如这些目标在我们要进攻的战区内,也就是说在我们可能取得胜利的范围之内,那么通向这些目标的道路就是进攻的自然方向。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进攻的目标通常只有在可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才有意义,所以在考虑进攻目标时永远必须考虑到胜利。所以对于进攻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单纯达到进攻的目标,而是要作为一个胜利者达到目标,因此他进攻的方向就不是指向进攻的目标本身,而是指向敌人军队前往这一目标时必经的那条道路。那条道路就是我们直接进攻的直接对象。进攻者在敌人军队到达进攻目标以前向它发起进攻,把它和这个目标隔开,并在这种情况下打败敌人,这样就可以取得大得多的胜利。比如,假设敌国首都是进攻的主要目标,而且防御者也没有配置在首都同进攻者之间,那进攻者直取首都就是不正确的,较好的办法是将进攻的矛头指向敌人军队同首都之间的交通线,并在那里寻求胜利,一旦取得了这一胜利,敌人的首都就能唾手可得了。
如果在进攻的胜利范围之内没有大目标,那么敌人军队同最近的大目标之间的交通线就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进攻者都须考虑一下:如果在会战中得胜,将如何利用这一胜利?答案是,利用胜利可以得到的目标就是进攻的自然方向。如果防御者配置在这个方向上,也就是说他配置得极为正确,进攻者就应该毫不迟疑地去向他挑战。假如防御者的阵地太坚固,进攻者就必须努力从阵地侧旁通过,也就是说遇到困难不得不另想办法。假如防御者没有配置在正确的地点,进攻者就仍然应该在这个方向上前进,万一前进到同防御者取齐,而防御者仍然不向他的侧方移动,进攻者就应转向敌人军队和这个目标之间的交通线,以便在那里向敌人挑战。假使敌人军队始终在原地不动,进攻者就应转向敌人军队,从背后来攻击他们。
在进攻者选择的通向目标的所有道路之中,大的通商要道永远是最好和最自然的道路。假如这些道路有过于弯曲的地段,自然就要在这些地段另外选较直的道路(即使是较小的道路也好),因为退路过于弯曲总是很危险的。
五、进攻者在寻求大规模决战时决没有理由分割兵力,假如分散了兵力,大多只能看成是进攻者不明情况而产生的错误。因此,进攻者只能在可以保证各纵队能够同时参加作战的正面上前进。如果防御者自己分割了兵力,进攻者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当然,只有在这种场合中进攻者才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佯动(这种佯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战略上的佯攻,其任务是确保这些利益)。只有为这个目的而分散兵力才是正确的。
假如军队不得不分成几个纵队前进,那只能是为了组织进攻中的战术包围,因为包围形式对进攻来说是非常自然的,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就不应放弃这一形式。但是这种包围形式只能是战术性质的,原因是:在大规模战斗时进行战略包围完全是浪费兵力。只有当进攻者很强大,胜利的结局毫无疑问时,才可进行战略包围。
六、但进攻也需要谨慎,因为进攻者也有背后和交通线需要掩护。进攻者应该尽可能地依靠前进行动来进行这种掩护,就是说由进攻的军队本身来完成这种掩护。如果必须单独指派一部分军队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要分割兵力,这当然只能削弱进攻的力量。既然一支兵力较大的军队一般总是在两端相距至少一天行程那样宽的正面上前进,那么,假如交通线(即退却线)偏离行军正面的垂直线不大,军队的正面大多就能够掩护交通路线了。
进攻者在这方面要冒多大风险,主要看敌人的情况和特点如何。如果一切都处在大规模决战的气氛的压力下,防御者就很少有进行此活动的余地;进攻者在这种场合一般说不必对此过分担心。但是,一旦前进已停止,进攻者本身越来越转入防御状态,那掩护背面就越来越有必要,越来越要成为主要问题。因为进攻者的背面当然比防御者的背面薄弱,因此防御者在转入真正的进攻以前,甚至当他还在不断放弃国土时,就能开始对进攻者的交通线采取措施了。                                                                                                                                                                                                                                                                                                                                                                                          第十六章  |不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一、进攻者即使没有足以进行大规模决战的意志和力量,他还是会有一定的战略进攻意图的,只是他进攻的目标较小而已。如果进攻成功,那随着这个目标的达到,整个局势就会出现平静和均势。假如在进攻中遇到一些困难,那么总的前进就会在达到其目标之前中止。这时就会出现一种纯粹是临时的进攻甚至战略机动。这就是多数战局的特征。
二、可以成为这种进攻目标的对象有:
一个地区。占领一个地区可取得的利益是:取得供给,在必要时也可以征收军税,减轻本国的负担,在媾和时拿它作为交换别的东西的等价物。有时候,占领一个地区是为军队的荣誉,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统帅进行的战争中就连续出现过这种情况。一个地区占领后能否保住,其作用是很不相同的。一般,只有这个地区同自己的战区毗连,是战区自然的补充部分时,它才可能保住。只有这样的地区才能在媾和时作为交换别的东西的等价物,至于不是这样的地区,一般只是在战局的持续时间内占领,一到冬天就放弃。
敌人的一个大仓库。如果仓库不大,就不会被看成是决定整个战局的进攻目标。尽管占领仓库本身是防御者失去仓库而进攻者得到仓库,但进攻者的主要利益却在于防御者因而被迫后退一段距离,放弃一部分他本来能够保有的国土。由此可见,夺取仓库实际上只是方法,这儿所以把它当作行动的目的提出来,是因为它是进攻的直接而明确的目标。
夺取一个要塞。我们将用专门的一章来探讨夺取要塞的问题,读者可参阅那一章。根据那一章阐述的理由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不能以完全打垮敌人或占领敌人大部分国土为目标的进攻战争和进攻战局中,要塞一直是最重要。最理想的进攻目标。从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要塞很多的尼德兰,一切总是以占领这个或者那个要塞为中心,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就连逐步占领整个地区也好像不是主要问题,而是把每个要塞看作是本身好像具有某种价值而应予以考虑的单位。而对要塞本身,注意得更多的是对它围攻是否方便与容易,而不是它的价值。
然而围攻一个不太小的要塞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行动,因为它要花费大量金钱,在这一行动并不总是关系到全局的战争中,这一点是必须加以谨慎考虑的。因此围攻要塞在这里就成了战略进攻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要塞愈小,或者围攻愈是不认真,围攻的准备越差,一切越是附带进行的,那么这个战略目标就越小,就越适于以很弱小的兵力和意图来行动。在此情况下为了给战局添加一些荣誉,整个行动经常只是装模作样,因为作为进攻者,总要采取一些行动才够样子。
进行一次有利的战斗。遭遇战,甚至会战。为了夺取战利品,或只是为了军队的荣誉,有时甚至只是出自统帅的荣誉心,这一类战斗是可能进行的。只有那些对战史全部无知的人才会怀疑这种情况的出现。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军进行的战斗中,大多数的进攻会战都属于这一类。但是必须指出,这些会战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不是单纯的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进行的儿戏。它们对媾和是有非常肯定的影响的,它们能使进攻者十分直接地达到目标。军队的荣誉。军队和统帅的精神优势所起的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对整个军事行动来说,总是有影响的。
进行这类战斗当然要有两个前提:第一。胜利的希望很大;第二。即使战斗失利,受到的损失也不会太大。当然,这种于特殊情况下为了有限目标而进行的会战和那种由于精神上的软弱而没有利用胜利的会战是不能同一看待的。
三、上述目标除了第项之外,其他目标都可不经过大的战斗就得到,而且进攻者为这些目标一般也不希望进行大的战斗。进攻者不经过决定性战斗就得到目标的手段,都是针对防御者在其战区内需要保护的全部利益采取的,这些手段为:威胁防御者的交通线(无论是同给养来源地,如仓库。富庶的地区。水路等有联系的部分,或是同别的部队及重要地点,如桥梁。隘路等有联系的部分);占领敌人不会夺回并能给敌人构成困难的坚固阵地;占领大城市。富饶的地区和可能发生反抗的。不安定的地区;威胁弱小的同盟国,等等。如果进攻者可能的确切断防御者的交通线,而且防御者不付出重大牺牲就不能给予恢复,若进攻者可能占领上述那些目标,那么防御者就会被迫放弃一些重要性较小的目标,退到后方或者侧方去占领另一个阵地来掩护上述目标。这样一来,某个地区。仓库与要塞就没有掩护了,所以进攻者就可以夺取地区和仓库,围攻要塞。这时候,可能发生或大或小的战斗,不过这不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也不把它们当成目的,而只是当作一种万不得已的下策,因此,战斗的规模和重要性是不会超出规定的界限的。
四、防御者威胁进攻者的交通线是防御的一种还击方式,在寻找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这种还击方式只在当进攻者作战线很长时才会出现,但是在不求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这种还击方式却是较为适用的。在后一种场合,虽然进攻者交通线很长的情况是不多的,但是,这时重要的已不是使进攻者在交通线上受到十分大的损失,只要给他造成给养方面的困难,或者令他的给养有所减少,就往往可以起到作用了。如果进攻者的交通线不长,那防御者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延长同敌人在此方面进行斗争的时间。所以,掩护战略翼侧是进攻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假如进攻者同防御者之间发生了保护自己翼侧和威胁对方翼侧的斗争,那进攻者就得用自己兵力的优势来弥补自己固有的不利条件。如果进攻者还有足够的力量和决心对敌人的大部队或者主力进行一次猛烈的攻击,那么令敌人面临这种危险是掩护个人翼侧的最好办法。
五、最后,我们还要想到,在这种战争中,进攻者比防御者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有利条件,那就是进攻者比防御者能更好地依据对方的企图和能力来判断对方。预见进攻者会有多大的进取精神和胆量,要比预见防御者是否预备采取重大行动要困难得多。事实上,选择防御这种作战形式通常就是没有什么积极意图的证明。此外,大规模还击的准备和一般的防御准备之间的差别,比抱有大意图的进攻准备同抱有小企图的进攻准备之间的差别要大得多。最后,防御者不得不较早地采取措施,所以进攻者就能根据防御者的措施再采取行动。                                                                                                                                                                                                                                                                                                                                                                                                                                                                                                 第十七章  |对要塞的进攻                                                                                                                                                                                                                                                                                                                                                                                                                                                                                                                      对要塞的进攻,我们在这里当然不能从筑城作业方面来研究,而是准备研究三个方面:第一。和这种进攻有联系的战略目的;第二。对进攻要塞的选择;第三。掩护围攻的方法。
防御者丧失要塞会削弱他的防御,尤其是当要塞构成防御的一个重要部分时更是如此。进攻者占领了要塞可从中得到极大的方便,他可以把它用作仓库和补给站,用它掩护地区和舍营地,等等。当进攻者最后转入防御时,要塞就会变为这种防御的最强大的支柱。要塞在斗争过程中对战区的全部这些作用,我们在《防御》一篇中论述要塞时已作了很充分的说明,我们在那里的论述反过来看也是对要塞进攻的应有的说明。
攻占要塞的关键在寻求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和不求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前一种战争中,攻占要塞总不得不看成是一种不得已的下策。这时人们只围攻那些为了进行决战不能不围攻的要塞。只有当决战已全结束,危机。力量的紧张状态已过去了很大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平静的状态已经出现的时候,攻占要塞才能起巩固已占领的地区的作用,虽然这时攻占要塞还要经过努力,需要消耗兵力,但大多已经没有什么危险。正在危机时期围攻要塞会极大地增大危机,这对进攻者是不利的。显然,没任何行动能像围攻要塞那样严重地削弱进攻者的力量,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行动像它那样肯定地会让进攻者在一定时期内失去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为了能够继续进攻,却又全有必要攻占这个或者那个要塞。在这种场合,围攻要塞应该看成是一种猛烈的进攻行动;围攻前越是胜负未定,危机就越大。关于这方面有待研究的问题,我们将在《战争计划》一篇中给以讨论。
在有限目标的战争中,一般攻占要塞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攻占要塞将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小行动,与其他行动相比较它具有下列优点:
攻占要塞是一个范围很有限的小行动,它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量,因此不用担心会遭到回击;
要塞在媾和时能够作为交换别的东西的很好的等价物;
围攻要塞是一种猛烈的进攻行动(至少看来是这样的),但是它不像其他进攻行动那样会让兵力连续削弱;
(4)围攻是一种没有重大危险的行动。因为攻占要塞具有上述优点,所以攻占敌人一个或几个要塞一般就成为没较大目标的战略进攻的目的。
在的确难以决定应围攻哪个要塞时,选择的根据是:
(1)这个要塞攻占后易于防守,所以在媾和时可以作为价值很高的等价物。
(2)围攻手段的多少。方法少时只能围攻小的要塞,占领一个小要塞总会比围攻大要塞遭到失败要好一些。
(3)要塞工事的坚固程度。要塞工事的坚固程度和要塞的重要性显然并不会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假如放着一个工事不很坚固但可作为进攻目标的要塞不去攻占,却把兵力浪费在一个工事很坚固而且很不重要的要塞上,那是最愚蠢不过的事情。
(4)要塞的装备与守备部队的强弱。假如要塞的守备部队不多,装备也较弱,攻占这个要塞当然就比较容易。但在这儿必须指出,守备部队和装备的强弱也必须作为决定要塞的重要性的因看待的。所以,攻占一个有强大守备部队的要塞比攻占一个工事十分坚固的要塞值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5)运输攻城辎重的难易。多数围攻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攻城辎重的缺乏,而攻城辎重的缺乏,大多是因为运输困难。
1712年欧根围攻兰德赖希要塞和1758年腓特烈大帝围攻阿里木次要塞是因为这种原因引起失败的最突出的例子。
(6)最后,掩护围攻的难易是一个须考虑的事项。
掩护围攻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是利用工事来加强围攻的军队,就是利用围攻防卫圈;二是用所谓监视线。第一种方法现在已完全过时了。人们采用第一种方法显然有个重要的根据,那就是用这种方式掩护围攻,进攻者的力量就根本不会由于分割兵力而受到削弱,但进攻者的力量却会由于下述原因受到非常显著的削弱:
(1)围绕要塞的阵地一般会使军队的正面拉得太宽。
(2)要塞守备部队,原本只是同我军对峙的部队,在这种情况下却必须看成是处于我方营垒心脏中的敌人部队,它借助要塞城垣的掩护,是不会受到损伤的,至少是不可制服的,所以它的作用将得到很大的增长。
(3)围攻防卫圈的防御只能是绝对防御,因为正面向外的环形配置在全部防御配置形式中是力量最弱和最不利的一种,它尤其不利于进行有利的攻击。围攻防卫圈上的防御者只能在自己的筑垒工事中进行绝对的抵抗。显然,这种防御造成的防御力量的削弱,可能会比用监视部队受到的削弱大得多。假如我们再看到,自从腓特烈大帝以来,人们普遍喜欢采取所谓的进攻(实际上并不总是进攻)行动,喜欢采取运动和机动,而不喜欢筑垒工事,那么我们就不会由于围攻防卫圈完全被废弃不用而感到奇怪了。但是,在围攻防卫圈的防御中,战术抵抗所带来的削弱肯定不是围攻防卫圈的仅有的缺点。我们在提出这个缺点的同时,所以还列举了对围攻防卫圈的一些偏见,是由于这些偏见同这个缺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围攻防卫圈大概只能掩护战区的一部分,即在它包围圈之内的地区,所有其余的地区,如果不专门派兵掩护,就等于让给了敌人,假如派兵掩护又要分割兵力,而分散兵力却是人们力求避免的。在此种情况下,攻城时不可缺少的运输工作就已是使围攻者担心和感到困难的问题了,若攻城部队的数量相当大,攻城辎重需要得很多,而且敌人在战场上的兵力又很强,那么用围攻防卫圈来掩护运输就更没有可能了。用围攻防卫圈掩护运输只有像在尼德兰那样的情形下才是能设想的,因为在尼德兰,要塞互相靠得非常近,要塞和在要塞之间的防线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掩护着战区的其他部分,令运输线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在路易十四之前,军队的配置还没有同战区的概念联系起来。尤其是在三十年战争中,军队偶然地走来走去,到了正好临近没有敌人部队的某个要塞前面,就停下围攻,带来的围攻辎重能用多久,就围攻多久,一直到前来解围的敌人部队接近时为止。这时候,利用围攻防卫圈是符合当时情况的。
将来,利用围攻防卫圈掩护围攻只有在极少数场合,也就是情况和上述情况类似时才是可能的。只有在战场上的敌人兵力极小,或者战区的概念同围攻的概念相比已几乎不存在的情况下,围攻时集中自己的兵力才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样做肯定会大大增加围攻的力量。
路易十四时期,在康布雷与伐郎兴设置的围攻防卫圈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前者由孔代防守,被屠朗突破,后者由屠朗防守,被孔代突破。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许多战例中围攻防卫圈并没遭到攻击,甚至当迫切需要给要塞解围并且防御者的统帅是很敢作敢为的人物时,也未出现过这种情况。例如1708年,维拉尔就没有敢攻击在里尔的进攻防卫圈内的联军。腓特烈大帝1758年在阿里木次,1760年在德累斯顿,虽然没设置真正的围攻防卫圈,但设置有一个同围攻防卫圈基本上一致的防御体系,他是用同一支军队进行围攻及掩护围攻的。腓特烈大帝在阿里木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奥地利的大军离这里很远,但当他在多姆施塔特耳损失了运输队之后,对这种作法又后悔起来。1760年他所以在德累斯顿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他轻视帝国军队的力量,另一方面是他急着要占领德累斯顿。
最后,围攻防卫圈还有个缺点,那就是在失利的情形下很难保住攻城的火炮。如果掩护围攻的部队是在距离围攻地点一日或几日行程的地方作战,那么一旦遭此失败,围攻者还可以在敌人来到之前撤围,即使携带庞大的运输队,也至少可以在敌人到来的前一天转移。
在配置监视部队时,首要的问题便是监视部队应配置在离围攻的要塞多远的地方?在大多数场合,决定这个距离的是地形条件或者攻城军队要与之保持联络的其他军团和军的阵地的位置。另外,监视部队距离较远,围攻可得到更好的掩护,距离较近(不超过几普里),则围攻部队和掩护部队能更好地相互支援,这是显而易见的。                                                                                                                                                                                                                                                                                                                                                                                                 第十八章  |对运输线的攻击                                                                                                                                                                                                                                                                                                                                                                                                                                                                                                                   对运输队的攻击和掩护是一个战术问题,假如不是为了要证明只有根据战略上的理由和情况才能采取这种行动的话,在这里我们就一点也不谈这个问题了。关于这个问题可谈的很少一点内容对进攻和防御来说能合在一起来谈,同时,它对进攻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不,我们就会在讨论防御时研究这个问题了。
一个有三百至四百辆车的中等运输队(不管车上载的是什么)可以长约半普里,一个大的运输队会长达数普里。怎么能设想,常常派去护送的那么少的部队能够掩护这么长的运输队呢?另外,运输队运动不灵活,前进缓慢,而且还经常可能发生混乱;最后,运输队的每个部分都要单独掩护,因为它的某一部分一旦遭受敌人袭击,整个运输队马上就会堵塞在道路上并陷入混乱。人们考虑到上述种种困难,自然就会提出问题:到底怎样才能掩护和保卫这种运输队?换句话说:为什么不是一切遭到攻击的运输队都被劫走?为什么不是所有需要掩护的,也就是敌人可以接近的运输队都遭受攻击?显然,所有战术上提出来的办法,如滕佩霍夫提出的太不实际的办法,让运输队不断地停止前进和继续前进来缩短距离,或像香霍斯特提出的稍好一些的办法,就是把运输队分成几个纵队,对克服运输队的根本缺点来说,都只是些效果不大的补救办法。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大多数运输队因为它们在战略上所处的位置而得到了一般的安全保障,而且是比容易遭到敌人攻击的任何其他部队都要安全的保障,这就令它们很少的防御手段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运输队老是或多或少地在自己军队的背后运动的,或者至少在离敌人军队很远的地方运动的。所以,敌人只能用小部队来攻击它们,而这些小部队还须有强大的预备队作掩护,以免自己的翼侧与背后遭到前来支援运输队的部队的袭击。假如再考虑到,正是由于运输车辆十分笨重,攻击者很难把它们带走,大多只能砍断挽具,牵走马匹,炸毁弹药车等等(用这种办法只能令整个运输队受到阻碍和陷于混乱,但是不能真正毁灭它),那么就可更加清楚地看出,运输队的安全更多地是依靠在战略上所处的位置来保障的,而不是依靠护送部队的抵抗来保障的。如果再考虑到护送部队的抵抗虽不能直接保护运输队,但是却能打乱敌人攻击运输队的步骤,那最后看来,对运输队的攻击不是很容易的和万无一失的,而是十分困难的,它的结果是非常没把握的。
另外还必须指出一个主要的问题:去攻击敌人运输队的部队很可能遭到敌人军队或者敌人某一部队的报复,很有可能遭到惨败的惩罚。人们在很多场合正是由于有这种顾虑才没有敢攻击运输队,但是大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因而认为运输队是因为有护送部队掩护而得到了安全,所以就感到奇怪,为什么兵力少得可怜的护送部队会这样令人望而生畏。只要想一想1758年腓特烈大帝围攻阿里木次后通过波希米亚的著名的退却,就会明白我们这种说法是很正确的。当时,四千辆车组成的辎重队是由半数的军队分成许多小队护送的。为何道恩没有攻击这支辎重队呢?原因是他怕腓特烈大帝用另一半军队攻击他,把他卷进一次他所不希望的会战中。为何劳东在齐施博维茨未更早地。更大胆地攻击一直在他侧面的运输队呢?原因是他怕受到惩罚。劳东的军队距离主力十普里,并且同主力的联系完全被普鲁士军队切断了,因此劳东认为,一旦腓特烈大帝用大部分兵力对付他,他就有惨败的危险。
只有当军队的战略态势让军队不得不完全从侧面,甚至反常地从前方运送物资时,运输队才会真正面临巨大的危险,因而也就成了敌人攻击的有利目标(如果敌人的情况容许他为此派遣部队的话)。1758年战局中,奥地利军队在多姆施塔特耳攻击普军运输队的事例,说明此行动能够取得很完满的成果。通往尼斯的道路在普鲁士军队阵地的左侧,腓特烈大帝的军队因攻城和抗击道恩而不能活动,因此奥军的别动队完全不必要为自己的安全担心,可从容不迫地去攻击普军的运输队。
1712年,欧根围攻兰德赖希时,曾从布香经德南,也就是从战略配置的正面的前方运送攻城器材。为了在此情况下完成很困难的掩护任务,他采用了哪些手段,他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对运输队的攻击不管从战术上看来多么容易,但是从战略上看,却永远不是那样容易做到的,只有在敌人的交通线很暴露的特殊情形下,才能期望取得重大的成果。                                                                                                                                                                                                                                                                                                                                                                                                                                           第十九章  |对舍营的敌人军队的进攻                                                                                                                                                                                                                                                                                                                                                                                                                                                                                               我们在《防御》一篇中没有谈到这个问题,由于舍营不能看作是一种防御手段,只能看作是军队的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战斗准备极差的情况。关于这种战斗准备,我们就不再谈什么了,因为第五篇第十三章中关于舍营所谈的一切就是对它的一个极好的说明。
但在讨论进攻时,我们应把舍营的敌人军队看作是一个特殊的进攻目标,因为一则这种进攻是一种很特殊的进攻方式,二则这种进攻可以看成是一种具有特殊效果的战略手段。所以在这里要谈的不是对敌人单个舍营地或者分驻在几个村落中的一支小部队的袭击,而是对较大的舍营地里的一支大部队的进攻。这样,目标就不是袭击单个舍营地本身,而是阻挡敌人军队集中。
对舍营的敌人军队的进攻,即对一支没有集中的军队进行袭击。这种袭击假如能使敌人军队不能到达预定的集中地点,如果能迫使它在后方较远的地方另选一个集中地点,那么袭击就算成功了。集中地点后移的距离,在危急时刻很少在一日行程之内,通常可达数日行程,因此由此而造成的国土的丧失并不是很小的,这是进攻者所得到的第一个好处。
对敌人整个军队进行的这种袭击,在开始时候可能是同时袭击少数几个单个的舍营地,不是袭击所有的或者很多的舍营地,因为这样做就必然扩大进攻的正面和分割进攻军队的兵力,这无论如何是不可取的。所以,进攻者只能袭击那些位于进攻的纵队前进方向上的。敌人最前面的舍营地。即便如此,袭击这样不多的舍营地也很少能顺利进行或完全取得成功,因为一个大部队的接近是不会不被人发觉的。但这种进攻方法是不可忽视的,且我们把由此产生的成果算成是这种袭击的第二个利益。
第三个利益是能迫使敌人进行部分战斗,并且令他在这种战斗中遭到重大的损失。一个大部队的集中,不以营为单位在主要集中地点集中的,一般是先集中成旅。师。甚至军,而旅。师。军这样的部队就不能极为迅速地奔向集中地点,当它们同敌人进攻的纵队遭遇时,就必须接受战斗。如果进攻的纵队兵力不太大,它们也可能取得胜利,但是即便取得了胜利,它们也丧失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力图到达后方集中地点的部队是不可能很好地利用胜利的,通常说这不难理解。它们也可能被打败,且由于它们没有时间组织有力的抵抗,这种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所以可以设想,如果进攻者能很好地计划并实施一次袭击,他就能通过这些部分战斗得到大量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将会成为总成果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最后,第四个利益(也是整个行动的结果)是让敌人军队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混乱和士气沮丧,从而令敌人即使最后把军队集中起来也不能立即使用它们,于是一遭到攻击就不得不再放弃一部分土地,不得不全改变已制定的作战计划。
以上就是对敌人舍营地进行一次成功的袭击时所能取得的特殊的成果,也即通过一次袭击令敌人不能毫无损失地在预定地点集中军队时能取得的特殊的成果。不过,袭击成功的程度自然是很不相同的,因而取得的成果有时候很大,有时却小得可怜。同时,这种袭击即便很成功,即使取得的成果很大,也很少能取得主力会战获胜时那么大的成果。这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袭击不能像主力会战获胜时那样取得很多的战利品,另一方面因为这种袭击的精神影响也不可能像主力会战获胜时候那样大。
我们必须记住这个总的结论,以免对这种袭击作过高的评价。有许多人以为它是进攻活动的最好方式。但,正如上面的详细考察和战史告诉我们的那样,事情决不是这样的。
1643年洛林公爵在提特林根袭击朗超将军指挥的法军的舍营地,是最光辉的袭击之一。当时法军有一万六千人,结果却损失了司令官和七千名士兵。这是次惨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法军没设任何前哨。
1644年,屠朗在梅尔根特海姆(法国人称为马里恩塔耳)受到的袭击,就其结果而言,当然也应该看成是一次惨败,因为屠朗的八千人竟损失了三千人,其主要原因是屠朗受到诱惑,他不合时宜地用集中起来的部队进行了抵抗。(www.mhtwx.la  棉花糖小说网)所以,人们不能常常指望这种袭击取得相似的结果。这个结果与其说是袭击本身带来的,不如说对遭遇战考虑不周造成的,由于屠朗本来可以避开战斗,同在其他地方舍营的比较远的部队会合的。
第三个有名的袭击是1674年屠朗在阿尔萨斯对大选帝侯。帝国将军布尔农维耳和洛林公爵指挥的联军的袭击。屠朗得到的战利品极少,联军的损失只有两三千人,这对五万人的军队来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损失。但联军却认为不能再在阿尔萨斯继续抵抗,于是撤退到莱茵河右岸。屠朗需要的正是这个战略成果,但是我们绝不该在袭击本身去寻找取得这种成果的原因。与其说屠朗是袭击了敌人的军队,不如说他是挠乱了敌人的计划。另外,联军统帅的意见分歧,军队靠近莱茵河等,也都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总而言之,这次袭击值得人们仔细地加以研究,因为人们通常都把它理解错了。
1741年,奈佩尔克去袭击腓特烈大帝的舍营地,但全部成果却仅是使腓特烈不得不用他没完全集中起来的兵力变换正面同他进行莫尔维次会战。
1745年,腓特烈大帝在劳西次袭击洛林公爵的舍营地。他之所以能获得成果,主要是因为他对最重要的舍营地之一,亨内斯多夫进行了真正的袭击,奥军因此损失了两千人。但从总的结果来看,虽然洛林公爵经过上劳西次退回了波希米亚,但并没有因而受到妨碍他沿易北河左岸又回到萨克森,因此,假如不进行克塞耳斯多夫会战,腓特烈大帝就不会取得重大的成果。
1758年,斐迪南公爵袭击法国军队的舍营地。这次袭击的直接结果却是法军丧失了几千人,并且被迫退到阿勒尔河的另一岸。而这次袭击的精神影响可能更加深远一些,它对法军后来丢弃整个威斯特伐利亚是有影响的。
假如我们要从上述不同的战例中得出一个关于这种攻击的效果的结论,那么只有前两个例子可与胜利的会战同等看待。但是在这两个例子中部队数量都不大,而且敌人没有设置前哨,在当时的作战中,这很有利于进行袭击。其他四个例子虽然都应该算作完全成功的行动,但就其效果来说,显然不能同胜利的会战同日而语。在这些例子中,只是因为敌人意志不强。性格软弱才取得了一般的成果。1741年的那次袭击,正是因为敌人的情况不是这样,所以没有能取得任何成果。
1806年,普鲁士军队曾计划用这种方式袭击弗兰肯的法国部队。从当时的情况看,这次袭击是完全可以得到个满意的结果的。当时拿破仑不在军中,法军分布在广大的舍营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普军有很大的决心。用很快的速度是的确可以让法军遭到一定损失,并把它赶过莱茵河的。但是普军当时所能做到的也只是这一些。如果普军抱更大的希望,比如越过莱茵河追求更大的利益,或想获得很大的精神上的优势,让法军在这一战局中不敢再到莱茵河右岸作战,那是完全没有充分根据的。
1812年8月初,当拿破仑命令他的军队于维帖布斯克地区休息时,俄军曾想从斯摩棱斯克袭击法军的舍营地。但在实施中,俄军失去了这样做的勇气。俄军没有进行袭击倒是一件幸事。由于不仅法军统帅拿破仑所率的中央军团在兵力上比俄军多一倍以上,且他本人是一个空前果断的统帅;因为这对法军来说,损失几普里的地方根本不起什么作用,而对俄军来说,临近根本没有能令他们扩大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成果的地形;由于法军进行的这个战局不是拖延时日行将结束的一次战局,而是进攻者计划完全打垮敌人的第一个步骤;因此,虽然袭击法军舍营地可能得到微小利益,但是这同俄军的任务是极不相称的。这些利益不可能弥补俄军同法军在兵力和其他条件上如此巨大的悬殊。但,俄军的这个目的表明,对于这种手段的模糊观念能如何诱令人们完全错误地运用它。
上面我们把对舍营的敌人军队的进攻作为战略手段而进行了阐述。就这种手段的性质来看,这种进攻的实施不仅是战术问题,而且部分地又属于战略范围(由于这种进攻是在宽大的正面上进行的,进行这种进攻的军队可在集中之前投入战斗,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投入战斗的),所以整个这种行动是由若干单个战斗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必须简单地谈一谈怎样合理地组织这种进攻。
对这种进攻的第一个要求是:在一定宽度的正面上进攻敌人的宿营地,由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袭击几个舍营地,切断它们同别的舍营地的联系,令敌人陷入预期的混乱状态。至于进攻纵队的数目和间隔,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个要求是:各纵队进攻的方向须向心地指向一个预定的会合地点,由于敌人的退却或多或少是以兵力集中而结束的,进攻者也应该这样。这个会合地点应尽可能是敌人的联络点,或是在敌人军队的退却线上,当然,最好是在敌人退却线通过某一地形阻碍的地点。
第三个要求是:各纵队同敌人军队遭遇时,须坚决。勇敢。大胆地攻击敌人军队,因为这时总的情况对他们是很有利的,这里正是冒险的用武之地。当然,各纵队的司令官这时必须有大的自由与全权。
第四个要求是:对付首先占领阵地进行抵抗的敌人军队的战术进攻计划,一直应该以进行迂回的方法来实现,由于只有分割及切断敌人军队才可以期望得到最大的成果。
第五个要求是:各纵队应由各兵种编成,且骑兵不能太少。如果把整个骑兵预备队都分配给各个纵队,或许更为有利。若认为骑兵作为预备队在这种攻击中能起主要作用,那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随便一个村庄,极小的一座桥梁,极小的一片丛林就能阻止骑兵的行动。
第六个要求是:从袭击的性质来看,虽然进攻者不能让自己的前卫前进得过远,但是只有在向敌人接近时才应该这样。如果战斗已在敌人舍营线内开始,也就是说,希望从真正的袭击中获得的东西已得到,那么,各纵队就应让各兵种编成的前卫尽可能远地向前推进,因为前卫可以利用飞速运动大大增加敌人的混乱。只有这样,进攻者才能在这里或者那里截获敌人仓促退出舍营地时常常拖在后边的行李辎重。炮兵。差遣人员和掉队人员,并且这些前卫应该作为迂回和切断敌人退路的主要手段。                                                                                                                                                                                                                                                                                                      第二十章  |牵制性进攻                                                                                                                                                                                                                                                                                                                                                                                                                                                                                                                              就词的一般涵义来说,所谓牵制性进攻,是指为了让敌人把军队调离某一重要地点而对敌人国土进行的攻击。只有当进攻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不是夺取进攻的那个地方时,这种进攻才是特殊的行动,否则,它仍旧是一般的进攻。
当然,即便如此,牵制性进攻总还须有一个进攻目标。只有当这个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时,才能诱使敌人把他的军队调到那里去;另外,一旦这个行动没有能起到引诱敌人的作用,那么,占据这个目标也是进行这一行动所耗费的力量的一种补偿。”
要塞。大仓库。富庶的大城市和可以征收各种军税的地区,以及可以得到对本国国家机构抱有不满情绪的敌国臣民的支持的地方,都能作为这种进攻的目标。
牵制性进攻可能是很有利的,这是易理解的;但是毫无疑问,它并不总是有利的,它甚至往往是有害的。对牵制性进攻的主要要求是,它应令敌人从主要战区撤出的兵力多于我方用于牵制性进攻的兵力。假如牵制性进攻所吸引的敌人兵力同自己使用的兵力相等,那么它就不再是真正的牵制性进攻,而成为一种次要进攻了。甚至因为情况有利,因为有希望用少数兵力取得特大成果而进行的次要的进攻,也不应该算作牵制性进攻。当然,人们一般把一个国家正在抵抗敌国时受到的第三国的进攻也叫做牵制性进攻,这种进攻同一般的进攻只是进攻的方向相异,因而没理由给它另起一个名称,在理论上,专门的名称只应该用来表示专门的事物。
显然,要想用少量的兵力吸引敌人较多的兵力,必须有可以造成这种结果的特殊条件。所以,任意派遣一支部队到至今没有驻过军队的地点,是不会达到牵制性进攻的目的的。
如果进攻者派遣一支一千人的小部队侵入主要战区之外的敌方某一地区,以便征收军税,那么当然可以预见到,敌人向那里派出一千人是不能阻止此行动的,假如他要确保这一地区不受侵犯,就必须派去更多的兵力。但,这样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防御者是否可不去保护这一地区,而一样派出一支一千人的部队侵入进攻者相应的地区,从而取得平衡呢?所以,如果进攻者想从这种行动中得到利益,他就必须事先肯定,他在敌人的地区比敌人在他自己的地区可得到更多的东西或可以造成更大的威胁。假如情况是这样,那么兵力很小的牵制性进攻就肯定能吸引敌人较多的兵力。然而,毫无疑问,用以进行牵制性进攻的兵力越大,能获得的利益就愈小,因为五万人不仅能够极有成效地保卫住一个中等地区不受五万人的侵犯,甚至能够抵抗更多的敌人。所以,牵制性进攻的规模较大时,这种利益是颇值得怀疑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从中取得点好处的话,那么牵制性进攻的规模越大,就越会要求有利于牵制性进攻的其他条件起决定性作用。
对于牵制性进攻有利的条件也许是:
进攻者派出进行牵制性进攻的军队以后,主要进攻仍旧没有受到削弱;
进攻者用牵制性进攻可威胁防御者的具有很重大意义的地点;
在受到这种进攻的地区内敌国臣民对本国国家机构怀有不满的情绪;
受到这种进攻的地区是可提供大量作战物资的富饶地区。
既然进攻者只有考虑了上述条件,认为有可能取得成果时才能够进行牵制性进攻,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进行这种进攻的机会不多。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指出:每一次牵制性进攻都会给本来没有战争的地区带来战争。因此,牵制性进攻就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激起敌方潜在的作战力量,并且,如果敌人准备用民兵和民众武装来进行战争的话,这种情况就表现得最为显著。假如一个地区突然受到敌人军队的威胁,且没有任何防御准备,那么这一地区内全部的力量都会围绕在有才干的官员的周围,提供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非常手段来防止住这场灾祸,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且是经验所充分证明了的。这样一来,在这里就会产生出新的抵抗力量,而且是一种接近民众战争并且很容易引起民众战争的抵抗力量。
这是进行任何一次牵制性进攻时都必须注意的问题,否则,就会是自掘坟墓。
英国军队1799年对荷兰北部的军事行动与1809年对伐耳赫伦岛的军事行动,作为牵制性进攻来看,只是因为这些军队不能用于其他地方,因而还可以说是相当正确的。然而毫无疑问,英国人的这一行动使法国人的抵抗力量增加了,并且,在法国本土的任何登陆都会引起此后果。威胁法国的海岸当然能够给进攻者带来很大的利益,因为这样就能牵制法军防守海岸的很大一部分兵力,至于用很大的兵力在法国登陆,只有当人们能盼望得到一个反对本国国家机构的地区的支援时,方是可行的。
战争中进行大规模决战的可能性越小,牵制性进攻就越是可行,当然可以从中取得的利益也就越小。牵制性进攻只是一种能够促使驻止的部队运动的方法。
牵制性进攻的实施牵制性进攻可以是一次真正的进攻,在这种场合,实施中除了大胆与迅速以外没什么其他的特点。
但是,牵制性进攻也可以只造成将要进攻的假象而不真正进攻,在这样的场合,牵制性进攻同时就是佯动。至于这时应使用哪些特殊的手段,只有熟悉情况和人员特点的机灵的人才能提出。这时,必定会引起兵力的极大分散,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
若兵力不是十分小,并且退路还被限制在一定的地点上,那么建立一支支援这一行动的预备队,是实施这一行动的一个相当重要条件。                                                                                                                                         


  https://www.lvscwx.cc/books/1/1955/516560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cwx.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c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