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大阁老 > 第七章 海禁弊论

第七章 海禁弊论


  隆庆元年二月十九日,大明报社正式成立,为正五品建制。并以左春坊左庶子申时行兼任报社社长,修撰余有丁为总编辑,从各部院划转了部分书吏去报社任职。

  报社所发报纸称《大明公报》,又简称“明报”,以“天下为公”为宗旨,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意,每十日一刊,其内容分为天下要闻、政论、学术理论、民生之事。

  又发副刊“京报”,每五日一刊,内容以京城要闻、戏剧小说、行业信息为主。其内容来源则主要为约稿、采编及作者主动投稿。

  报社的设立颇有一番波折。

  在张居正拿着他修改过的办报条文及报法送至内阁商议时,众阁臣之间便进行了一番争论。

  诸位阁臣争论的不是是否设立报社的问题,而是报社归属及官员人选的问题。

  虽然因遗诏之事,四位阁臣之间闹得很不愉快,但无论是徐阶还是郭朴、高拱,都对办报之事深感兴趣,并一致同意报社的设立,李春芳这个老好人自然也无异议。显然,他们都意识到报纸的价值。

  徐阶认为报社应隶属于翰林院,以院中的翰林为报纸编撰者;而高拱、郭朴则认为报社应设立在礼部之下,以礼部掌教化之事为由。

  对于报社官员问题,徐阶与高拱也各有人选。

  后张居正道,大明报社为朝廷官方报社,代朝廷立言,岂能以部院领之?

  建议报社应单独设立,各部院可自行单独办报,但所办报纸只能登载其职权范围内之事。并建议以左春芳左庶子申时行掌大明报社。

  四位阁臣经过商议后,均同意了张居正的建议。

  大明报社成立之事,在经过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后,送予六科时,引起科道言官一片哗然。

  六科封驳了奏章,并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

  一些六科给事中、各道御史纷纷上书,以报社有违祖制,若民间效仿容易扰乱人心,又浪费钱财为由,反对设立报社。

  但在内阁的全力支持和各部院一些有识之士据理力争之下,大明报社最终顺利成立。

  ~~~

  张敬修得知大明报社顺利成立,心中颇为振奋。若非现在是隆庆帝朱载坖当政,要设立大明报社绝非易事。

  兴奋之下,张敬修想到倭寇之患及隆庆开关,对即将进行的院试都不在准备,而是苦思数天,写下了《海禁弊论》,投稿到大明报社。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海贸之利,利可十倍,因海禁不开,致私市不止,而朝廷却无一利”

  “因海禁故,与海外交流断绝,固步自封,长此以往,我朝恐成井底之蛙”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故开海禁,则倭寇自除”

  “开海禁,设海关,制税法,规范海市,收取关税,则朝廷亦可得海贸之利”

  “与海外互通有无,则海外各国必愈加心慕我天朝上国,我大明亦可威加海外”

  ......

  大明报社内,余有丁拿着张敬修所作的《海禁弊论》,心中感触颇深。

  他本就是宁波府鄞县人,对海禁之弊也深有体会。

  “汝默,你且看看此文。此文述情陈事,言语平易,但理据通顺,又有实策,发人深省,堪称政论佳作啊。”余有丁拿着文章对申时行感叹道。

  闻言,申时行笑着问道:“哦?甚么好文能得入丙仲兄之眼?”

  当下,申时行从余有丁手中接过文章,凝眉读之。

  半晌之后,申时行对余有丁叹道:“此文针砭时弊,辞能达意,可谓尽刺海禁之弊!”

  又问道:“作此文必长居海滨者,丙仲兄可知为何人所作?”

  余有丁抚须笑而不语。

  见状,申时行笑道:“莫非是丙仲兄新作,倒拿来诓我。”

  “此少宗伯之子张敬修所作,特托我投稿至报社。”余有丁话语中微微有些得意。

  毕竟,他也勉强算得上是张敬修的业师了。

  申时行动容,讶异道:“莫非是张少宗伯长子张敬修?我记得他今年刚满十六岁吧。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

  余有丁道:“确为其所作。其几有过目不忘之能,又敏而好学,学而好思,实为可造之材!”

  申时行叹道:“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过了会,余有丁问道,“汝默,你看此文能否登入《大明公报》?”

  申时行沉吟道:“陛下前不久下诏言,’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此文既言朝廷海禁之弊,自可登报。”

  此时为大明报社草创之际,又是《大明公报》第一次公开发行,朝廷上下对此或期待,或等着看笑话。

  因此,申时行和余有丁为使大明报社一炮而响,这些天来为稿子是操碎了心。

  自报社成立后,他们便发信给故交好友,请好友广为宣传,呼吁投稿,但响应者却寥寥无几,此时见到好稿子,哪能不心喜?

  申时行拍板道:“就将此文定为我首份《大明公报》的政论文!”

  ~~~

  却说张敬修将《海禁弊论》投稿至大明报社后,便一心投入到院试中去。

  顺天府学政驻通州,故院试也放在通州进行。

  而张敬修则因改籍至顺天府通州县,故而方可参加顺天府的院试。

  院试分两场,一场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第二场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二月二十五,是院试第一场开考的时间。

  这天,张敬修和二弟张嗣修在老爹的提点下,母亲王氏的关怀下,带着书童一同来到通州县学,参加院试第一场。

  张敬修两兄弟跟着人群进了县学前街,此时他前后左右的考生,不分年齿老幼,都有一个可爱的称号唤作“童生”。他就看到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看起来足有六七十岁的样子,还穿着白衫提着篮子来赴考。

  童生须考过院试,成为生员,方才真正具备参加科举的资格。而生员中,优等者又称廪生,每月可领取廪米。因对读书人的优待,有生员功名者,可见县官不跪。因此,七老八十的老童生还来赴考也就不足为奇了。

  待童生们聚集到县学门前,便被穿着大红号色的官差分为六队,在门前站好。

  张敬修听张居正说过,此次院试学政是巡按直隶御史郝杰。

  只见郝御史头戴二梁朝冠,身着青缘赤罗裳,腰间内系革带,革带上挂着玉佩,脚踏黑面白底官靴,颇为威严地站在台阶上......满朝官员的官服大体都是这样,区别在于冠上的梁数,官服的颜色和补子,腰间的革带,以及挂玉佩的绶带。比如这位学政的的穿戴,就清晰表明了他七品官的身份,而其官袍的补子绣着獬豸,又表明他监察御史的身份。

  待考生到齐后,郝御史便开始讲话,无非是先宣讲以下孔孟、再赞颂一下皇上,然后宣布考试场次,严肃考场纪律而已。

  待御史大人唠叨完了,众考生经唱名搜身后依次进入县学考场。如此又用去一个多时辰,所有考生方才全部进入。

  张敬修、张嗣修拿着号牌和答题纸,各自找到自己的号房。但见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仅能容一个成人。

  所有考生坐定后,郝御史也不再啰嗦,挥毫写下正试的题目——作两篇时文和一首试帖诗。

  两篇时文的题目分别是‘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和‘女与回也孰愈’,试帖诗的题目则为‘满园春色关不住’的五言八韵诗。

  试题一出,张敬修认真思考了半个时辰左右,方才动笔书写。

  对于‘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破题:上神与肉眼,亦各从其志也。承题:盖谓之曰:天道虚,人道实,岂能为谋也。......

  而‘女与回也孰愈’,则破题:以孰愈问贤者,欲内自省也。承题:夫子贡与颜渊,果孰欲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考完第一场后,过了三天,又进行第二场覆试。

  及至张敬修考完院试,便不知不觉到了三月初一,这天,第一份《大明公报》也悄然发行......

  ,

  


  https://www.lvsewx.com/books/2/2761/6540290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lvse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