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第 92 章
顶点小说小说推荐阅读:
加入漠北后,我建立帝国
玄鉴仙族
奕剑书生
鬼剑仙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
苏蓉蓉陆一鸣
修罗武神
步步高
逆时空成圣
官婿美人香刘志中卢玉清赵嫣
永康帝身体恢复以及六皇子将要进兵部的消息, 很快就在朝野上下传开。
霍谨博得到消息后松了口气,永康帝的身体恢复,那他就不用着急了, 他一贯谨慎, 匆匆忙忙去认亲本就不符合他的性格,之前是没办法, 现在不用着急, 可以好好计划一番。
现如今六皇子进兵部,如今就形成了二皇子,六皇子和九皇子三足鼎立,以二皇子一系最有实力, 但永康帝一日不立储, 大家就都有机会。
何况大皇子如今倒台, 他那一系的支持者必然会倒向三位皇子,最终谁胜出谁也说不准。
其实,按照皇位继承制度来说,霍谨博才是最有资格的,他是皇后的儿子, 是中宫嫡子, 众多皇子没有一个人的身份能越过他去。
但永康帝不是个囿于制度的人,在他心里卫国的百姓和未来更加重要,霍谨博若是没能力, 他身份再尊贵也没用。
可其它皇子或许不会这么想, 以前大家都是庶子,争储的机会均等, 霍谨博一出现, 就如同黑暗中的烛火一般显眼, 很难说不会被群起攻之。
基于种种考虑,现在不是认亲的好时候。
霍谨博现在要做的是多做出些成绩让永康帝看到,逐渐加深永康帝对他的印象。
他一直觉得自己主动去认亲不如让永康帝自己发现,这其中有很多谜题没解开,霍谨博没能力调查十八年前的事,但永康帝可以。
至于如何让永康帝发现,霍谨博再次陷入沉思,这一点得好好想想。
永康帝无疑是个勤勉的皇帝,他的身体刚刚好转就想恢复每日一朝,但这个想法刚提出来就遭到一致反对。
太医们轮流给永康帝把脉,得出的结论是永康帝的身体虽然康复,可他现在毕竟年迈,还是不能过度劳累,否则会有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病重了一次,永康帝变得惜命很多,既然太医们和大臣都反对,永康帝便没有再坚持,继续维持五日一朝。
时间进入永康三十一年九月,天气终于变得清凉些,不再是那种快把人烤熟的酷热。
朝堂内外都在欣喜于永康帝身体好转,一派和谐的氛围却被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奏折打破,在朝堂激起剧烈水花,引起满朝轰动。
一份来自庆南的急报在深夜抵达京城,守城门的守将一听是急报立刻打开城门,送信人穿过京城的各个街道到达宫门口,半柱香后,这份奏折就呈到永康帝的御案上。
紧接着,数道口谕从宫里发出,永康帝着几位皇子以及正三品以上官员皆到勤政殿见驾。
众人在睡梦中被惊醒,急忙忙赶到勤政殿,见到永康帝才知发生了何事。
庆南的安州和庆州发生大规模旱灾!
其实从三年前开始,两州之地就很少再下雨,粮食逐年减产,百姓的存粮皆在这三年被消耗,越来越多的百姓因为交不起税,选择逃离。
本来这事在三年前就该上报朝廷,但两州的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故意隐瞒不报,在上缴税收时,故意用商税填补农税来粉饰太平。
庆南布政使在收到周泽德的书信后,便想着手调查两州的税收,可那时正值秋收,庆南布政使被琐事耽搁了数日,等他腾出手去调查此事,庆安两州已经因为旱灾颗粒无收,百姓的存粮又消耗得一干二净,一时间灾民四起,场面瞬间失控。
两州的官府知道这事瞒不住了,立刻向上报告求助。
可灾民的数量实在太多,哪怕各府县已经及时开仓放粮,却依旧是狼多肉少,支撑不了多久。
庆南布政使不敢耽搁,让人八百里加急将事情如实禀告,请求朝廷尽快拨下赈灾粮款。
永康帝面沉如水:“都说说吧,该怎么处理。”
庆安两州的官员失职这是毋庸置疑,但现在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赈灾。
左相柳修严率先开口道:“皇上,当务之急是从庆南各州调动储备粮运往庆安两州赈灾,暂且先安抚灾民的情绪,然后尽快派一钦差护送赈灾粮款前往赈灾。”
两州之地的百姓何其多,而且赈灾并非一日之功,仅各州的储备粮根本不够用,朝廷必然要从国库拨银子。
柳修严说完,永康帝便看向周泽德。
周泽德出列道:“皇上,此时正值收税之际,税银还不曾运到京城,若仅靠国库存银,恐无法凑够赈灾粮款。”
百姓交税的银子一般是碎银,收税的官员需要把所有碎银熔化重铸,之后才会运到京城,由户部登记入库。
二皇子纳闷道:“父皇素来节俭,近些年来打仗的次数也是寥寥无几,国库按理说十分充足才是。”
周泽德解释道:“这些年来朝廷一直在加固淮河河堤,每一年都是一笔极大的支出,直到前几年淮河河堤加固完成,国库这才开始变得充裕些。”
“除此之外,每年给定州各边关将士的饷银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如今国库根本承担不起两州百姓的赈灾粮款。”
并非永康帝节俭国库就会充足,卫国不过建国数十年,先帝在时,因为要重建那些被战乱破坏的城墙,国库存款就没超过十万两白银。
后来永康帝登基,不论是和草原打仗,还是加固淮河河堤都是很大的消耗,若不是永康帝勤政爱民,休养生息,主张开垦荒地,使得税收连年增长,国库早就是个空壳子了。
这时,一人出列道:“皇上,今年边疆将士们的饷银还未发放,不如暂且用来赈灾?”
与此同时又有一人出列道:“皇上,草原对我们心生畏惧,已经数年不敢犯边,不如裁减一些兵丁,也好减轻国库的压力。”
新任兵部尚书邱智喻听到这话,顿时怒声道:“一派胡言!草原人凶狠贪婪,他们觊觎中原之地已久,哪怕这几年未曾出兵南下,并不代表他们打消了对中原之地的觊觎,相反,本官敢肯定他们正盯着我国边境,只要给他们一点机会,他们就敢举兵南下,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裁军,无异于自掘坟墓!”
方才提出裁军的正是吏部侍郎周其茂,他是正经科举出身,纯正的文臣,自古以来文臣和武将之间都不大和谐,如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文臣们更加不想武将权利太大。
卫国有几十万兵力,只在定州便布置了二十万大军,这些兵力全都掌握在成国公成运昶手中,永康帝对成运昶十分信任,不在乎他功高震主。
可大臣们不能不在意,尤其现在正处于争储之际,周其茂为今后的新帝着想,也要削减成运昶手中的兵权。
巧的是,某些人也是这么想。
周其茂并没被邱智喻的话吓到,反驳道:“邱尚书未免太看得起那些草原人,不过是一群不知教化的野蛮人,自先帝立国以来,草原人就不曾在我们手上占到过一点便宜,我们又何必怕他们。”
“朝廷养着边关几十万大军,可这数年一场仗都没打,岂不是白白消耗国库的财力,下官建议裁军,也是为朝廷着想。”
邱智喻被气笑了:“就因为这几年不曾打仗,周大人就忘了几十年来边关将士流的血?我等能安安稳稳地在京城享乐,靠得就是几十万边关将士震慑草原,怎么到了你周大人口中边关将士们就成了吃干饭的?”
周其茂皱眉道:“请邱尚书莫要污蔑下官,下官并未否定边关将士们的功劳,下官只是想减轻国库的压力,暂且裁减一些兵丁,裁减的数量可以再商量。”
邱智喻冷声道:“国库的事自有户部处理,还轮不到你一个吏部侍郎担心,你要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可以去步军营的校场跑两圈,别多管闲事。”
别看兵部尚书是个文官,邱智喻之前却是实打实的武将,在来兵部之前他曾是都指挥同知,后来调任兵部侍郎,等范昌明因为外东城一案被罢官免职后,邱智喻便被永康帝提拔为兵部尚书。
对于周其茂这种不通军务,偏偏还喜欢高谈阔论的蠢货,邱智喻都不想和他废话。
周其茂没想到邱智喻说话如此粗鲁,脸都气红了,正要出言反击,永康帝开口了。
“当务之急是赈灾,你们没有办法就闭嘴,吵得让朕心烦。”
周其茂见永康帝发怒,只得退了回去。
永康帝看向周泽德,问道:“国库现在还有多少银子?”
周泽德恭声道:“若是动用饷银,便可凑够赈济两州灾民需要的钱财,可是皇上,两州的灾民足足有几十万人,国库的银子坚持不了多久。”
“若是筹不到足够的赈灾粮款,便是掏空整个朝廷也填不了这个窟窿。”
从现在到下一次收成还有一年,几十万灾民一年的口粮,这得需要多少粮食,没人比周泽德更清楚,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银子。
右相秦守洪出声道:“那就效仿前朝,让商贾和世家皆出银子帮朝廷赈灾。”
既然朝廷出不了那么多银子,那就找人分担。
周泽德苦笑道:“秦相,商贾贪财,世家重利,想让他们掏银子谈何容易!”
永康帝冷声道:“做不到也要做,两州的灾民必须救济,若是两州有一处因救济不及时发生民变,你这个户部尚书就不用干了。”
周泽德低下头:“微臣遵旨。”
待离开勤政殿,周泽德一脸苦涩,效仿前朝?这四个字说得简单,做起来何其难也。
前朝是皇室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让世家出钱赈灾自然容易些,毕竟灾民叛乱也是影响世家的统治。
可自从卫国立国后,从先帝开始就不停打压士族,到永康三十一年,士族在朝堂上已经基本没什么话语权,如此情况下再想让他们掏银子,难如登天啊。
可永康帝已经开了金口,再难他也得去做。
卫国有不少家族,这些家族有大有小,其中最有威望的是江南四大家族——王,崔,李,周,那些小家族基本上都是看四大家族的脸色行事。
想要让大家族掏银子赈灾,能不能说服四大家族是关键。
四大家族都有人在朝堂做官,而且巧的是王家有一个子弟正担任正五品户部郎中。
周泽德便想着把这个王家子弟王成严当成突破口。
如今天色大亮,已经过了上值时间。
回到户部衙门,周泽德让人把王成严叫来见他。
很快,周泽德就见到了王成严,他是王家这一代的直系子弟,现在的王家家主便是王成严的祖父。
王成严是典型的大家族子弟,饱读诗书一表人才,面对同僚谦和有礼,面对地位不如他的人时又有些高傲和不屑。
“下官见过大人。”
周泽德颔首:“坐下吧。”
“谢大人。”
周泽德温声道:“本官久闻王家之名,成严出身书香世家,想必才学不俗,区区五品郎中委屈你了。”
王成严忙摇头,道:“下官进户部时间尚短,对户部事务远不如诸位大人了解,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成严太过谦虚了,今日本官和皇上说起你,皇上对你颇感兴趣,只要你认真当差,今后前途必定不凡。”
王成严面色一喜,恭声道:“下官多谢大人提携。”
周泽德摆摆手:“本官不过说了几句话,真正让皇上另眼相待的还是你自己。”
“不过,依你现在的资历,想要尽快升官可能性不大,除非”
“除非什么?”王成严忙问道。
周泽德叹口气:“想必你也听说安州和庆州发生旱灾,短短半个月便多出几十万灾民,皇上素来爱民如子,听到这事忧心不已,你若是能为皇上解决这个烦恼,皇上龙颜大悦必定会奖赏你。”
王成严也不是傻子,一听到这话便明白了周泽德的打算,脸上的笑意微微收敛:“食君之禄忠君之忧,下官作为臣子,自是想替皇上分忧解难,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周泽德见王成严不接茬,面色不变,轻笑道:“成严何必谦虚,王家乃是百年世家,又是四大家族之首,想要替皇上分忧解难容易得很。”
王成严正色道:“自下官离开家族之日起,祖父和父亲就曾告诫下官,做人应堂堂正正,不可投机取巧,下官自己的前程自有下官自己去争,一味求援家族只会令人不耻。”
周泽德没想到王成严这么难缠,若王成严一直不接茬他再委婉也没用,只得挑明道:“王家不愧是书香世家,家风之正让人敬佩,只是如今情况不同,赈灾一事说白了就是需要朝廷出银子,成严身为户部郎中,应该知道国库的情况,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银子。”
“若是王家肯带头替皇上解决这个困难,皇上必定不会忘了王家的功劳,成严现在还年轻,若是被皇上记在心里,将来未必没有接替本官的机会。”
王成严站起身,恭声道:“下官万不敢如此妄想,至于赈灾一事,下官不敢欺瞒大人,此事下官做不得主,下官会给家族写信,还请大人稍等些时日。”
王成严这等出身世家大族的人,又是家族直系子弟,他们自小便被教导凡事以家族为重,没人比他们对家族更加忠心,周泽德的利诱根本打不动他。
周泽德没得到王成严的承诺,眉头微皱,可话都已经说到这份上,只能如此了。
“那本官就等你的好消息。”
接触完王成严,周泽德基本上能猜到其他人的态度,反正就是一个字——拖。
可他们拖得,两州的灾民拖不得,周泽德只得先让人调度国库的银子赈灾。
勤政殿
等周泽德他们离开后,永康帝看着几位皇子,道:“如今只有我们父子几人,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
二皇子最为年长,率先开口道:“父皇,既然想要筹集赈灾银两,需让世家和商贾出银子,此事乃是朝廷有求于他们,儿臣私以为应该采取怀柔政策,不应太过强硬,免得伤了朝廷和他们之间的和气,只要能筹到银子便好。”
四皇子一向听二皇子,二皇子说完,他便道:“儿臣附议。”
永康帝无奈地摇头,这个老四真是一点脑子都不愿意动。
六皇子却反驳道:“二哥此言差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庇护卫国各地百姓,也包括那些商贾和世家,如今朝廷有难,他们理应相助,这并非朝廷有求于他们,实乃是他们应做之事,父皇直接下一道圣旨便是,我就不信有人敢抗旨不遵。”
二皇子闻言皱眉道:“如此一来,岂不是让他们心生怨气?”
“若是一味怀柔,二哥就不怕他们得罪进尺,趁机提要求?”
“这些事情都可以商量,我们想让他们帮忙,总不能一点好处都不给。”
六皇子坚持道:“这就是他们该做的,朝廷不能退让。”
六皇子的想法很简单,卫国皇室庇护天下百姓,对他们有恩,百姓就该在朝廷有难时挺身而出,这是责任,是义务。
在永康帝心里,其实并不认同二皇子的话,只是二皇上说得也没错,态度太强硬很容易激起怨气,若是强行让他们捐银子,朝廷便失去了大义,这对将来的统治很不利。
永康帝看向九皇子,问道:“老九,你怎么不说话?”
九皇子道:“父皇,儿臣觉得二哥和六哥说得都有道理,我们不如把两个办法结合一下,刚柔并济岂不是更好?”
六皇子讥笑道:“你倒是会做好人,刚柔并济说得好听,可具体该如何实施?对哪个柔?又该对哪个刚?”
六皇子的语气虽然不好听,可说得话却一针见血,刚柔并济确实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九皇子没有在意六皇子的语气,侃侃而谈:“商贾卑微,他们对朝廷更加敬畏,对他们强硬一些便是,而世家树大根深,和朝中众多大臣都有联系,对他们的态度要柔和一些,逼急他们对朝廷没有好处。”
永康帝脸上露出笑容,九皇子此言更合他的心意,道:“朕明日会和众爱卿再商讨一番,若是大臣们认可老九的办法,就由老九来负责此事。”
九皇子心中大喜,恭声道:“儿臣定不让父皇失望。”
二皇子叹气,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总想着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商贾地位再低下那也是卫国百姓,岂可让其强行捐银子。
六皇子眼中闪过一丝阴霾,这就是他一向不问朝政的九弟啊,真是把所有人都骗了。
浓浓的背叛感让六皇子对九皇子已没有半点兄弟之情。
与此同时,户部
周泽德同样在和霍谨博商讨此事。
庆南两州发生旱灾,霍谨博身为庆南清吏司自然逃不过去,他必然要负起责任,甚至此事处理不好,霍谨博就有可能被降罪。
如何赈灾,朝廷自有一套流程。
这虽然是卫国立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旱灾,但有前朝经验可以借鉴,倒也不会手忙脚乱,现在唯一麻烦的就是筹集赈灾粮款。
毕竟赈灾需要银子,没银子再有办法也没用。
周泽德道:“国库缺银子,只能让世家和商贾筹钱,本官已经试探过世家,对方显然不打算干脆地掏银子,必然会提要求。至于商贾那边,京城有名的几大商会都有人在后面撑腰,强来恐怕不行。”
商贾地位低下,每个能在京城做大的商贾背后必然有靠山。
虽说这次是朝廷要银子,商贾背后的靠山再大也大不过皇帝去,但对方不是泥人,如果手段过于强硬,难免会伤了面子。
不到万不得已,周泽德不想撕破脸,闹得大家都不好看。
霍谨博道:“大人,世家重权,商贾重利,想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出银子,得对症下药。”
周泽德皱眉:“你想许给他们高官厚禄?”
“自然不是。”
“那你有何良策?”
“总结来说就是四个字——刚柔并济,”霍谨博道:“对商贾怀之以柔,对世家重拳出击。”
霍谨博心中已经有粗略的想法,继续道:“下官听说商税一直是三十取一,如今朝廷有难,国库空虚,把商税提升到二十取一不算过分,比他们穷得多的百姓都能交得起,他们总不能交不起吧?”
周泽德瞥他一眼:“提高税率确实可以增加国库收入,可那样见效太慢,新的税率最快也要明年才能实施。”
“但我们可以给各大商会提前透露消息,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朝廷不会亏待愿意为朝廷分忧之人,凡是愿意捐款的商贾,户部会根据他的捐款多少适当降低他明年的商税。”
周泽德听言愣了。
他执掌户部多年,非常清楚霍谨博这个办法有没有效果。
商贾或许一开始会抵触不配合,但只要有人带头,那些重利的商贾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捐款,而且会多捐。
更重要的是,霍谨博的办法并非只能用一次,只要朝廷一直坚持这个政策,今后卫国再有难,就不怕筹不到银子。
周泽德默默叹口气,他总算明白永康帝为何会提拔一个小厮为户部郎中。
皇上还是一如既往地会用人啊。
周泽德稍稍平复情绪,问道:“你打算如何对付世家?”
霍谨博目光微闪,淡淡道:“世家树大根深,这是他们让人忌惮的地方,却也是他们的弱点,世家人多,难免会良莠不齐,让人重点查查那些世家子弟有没有作奸犯科违法乱纪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抓起来。”
“世家想要朝廷放人,可以,只要他们识趣,朝廷自然不会为难他们。”
对付那些世家,态度要强硬,世家就是一群吃肉不吐骨头的家伙,贪婪又虚伪。
想要让他们捐银子,不能是朝廷求他们,得是他们求朝廷。
周泽德眼神很复杂,他以为会很棘手的问题到霍谨博嘴里竟然变得这么简单。
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把握好尺度,若是逼迫太狠,容易适得其反。
但不管怎样,总算是有了办法,不至于像没头苍蝇一般胡乱行事。
“明日早朝,本官会将你的提议禀报给皇上。由皇上定夺。”
霍谨博拱手道:“为皇上分忧,是下官的本分。”
周泽德道:“我听说你进户部这两个月,一直在看公文,不曾接管四科?”
霍谨博坦然道:“张大人和两位主事都比微臣更熟悉庆南清吏司,他们管理四科不曾出任何差错,下官觉得还是由他们继续执掌更好。”
主官本就是负责协调各科官吏之间的关系,以及统筹各项公务的,至于具体的事自然由专门的人去做。
周泽德听言有些无奈:“你是清吏司的司官,别的也就算了,度支科何等重要,你竟然让张凌永执掌,那你在做什么?”
霍谨博进户部两个多月,周泽德对他的了解就是每天到点上下值,简直比外面的日晷还准时,身为庆南清吏司的主官,除了那次因为税收的事找过他,没和他汇报过一次公务,在户部存在感极弱,有时候周泽德都能忘记霍谨博的存在。
霍谨博微微一笑,道:“下官不想打乱清吏司的办事节奏。”
周泽德失望地摇头,挥手让他离开。
人挺聪明就是太过油滑。
走出办公房,霍谨博伸伸懒腰才走下台阶,对于周泽德说的话不以为然。
手下之人那么能干,他高兴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和他们抢工作。
他只需要保证那些人不敢欺上瞒下便是。
而这一点在他指出几次账簿不起眼的失误后,霍谨博觉得应该不会有人敢顶风作案。
次日,正清殿
今日大朝会,文武百官皆知今日的重点只有一个——商讨赈灾之事。
朝堂的众多大臣皆是饱读诗书之人,对于赈灾一事早有腹案,但大体来说就是遵循前朝制度。
一边调动庆南周边各州的储备粮赈灾,一边在京城筹集赈灾粮款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庆南赈灾。
现如今灾民都围在各州郡城外,如何安置流民也是个问题,钦差大臣前去灾区就得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度过前面的几个难关,之后就简单得多,朝廷不可能一直免费供给粮食,可以实行有偿赈贷,朝廷把粮食借给百姓度过这个困难期,等明年百姓有收成,再把粮食还给朝廷。
这样即能赈灾又能缓解朝廷压力的方法,是最常用的赈灾良策。
这便是前朝发生旱灾时的对策,但凡熟读前朝志的人都知道,但如今的问题是如何筹集赈灾粮款。
周泽德从一开始就言明国库没那么多银子。
永康帝坐在龙椅上看了眼九皇子,九皇子立刻会意,出列说出自己的对策。
九皇子的想法和大多数朝臣相似,他们都觉得商贾地位低下,朝廷给他们机会出银子赈灾是看得起他们,没必要太顾忌他们的脸色。
甚至有人根据九皇子的对策,补充道:“商贾唯利是图,惯会用些卑鄙手段谋取钱财,或许不需要再去找世家,京城的商会何其多,只要他们捐出家财便可一解此困境。”
这是想可着商贾薅羊毛。
这样就太绝了,很快就有人反驳道:“皆是卫国百姓,岂可如此行事!”
周泽德听了九皇子的对策后,就发现他和霍谨博想到一起了,都是打算刚柔并济,只是两人对谁怀柔上有分歧。
周泽德心里更加认同霍谨博的办法,等众人的争论告一段落,他出列道:“皇上,户部郎中霍谨博也有良策献上。”
永康帝颔首:“说来听听。”
周泽德便把霍谨博昨日说的话如实禀告,他道:“微臣私以为此计可行。”
周泽德不是个“有事你担着,做成我领功”的上官,他认同霍谨博的对策,便坦然告诉永康帝。
除了九皇子目光微沉,其他人都在比较这两个对策的优劣。
霍谨博将具体如何行事都说了出来,他的对策显然更加完整。
成晟然毫不犹豫地出列道:“皇上,此计甚妙,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捐银子,且不会让朝廷丢掉大义,此计若是实施得当,能以最快的速度筹齐赈灾粮款。”
右相秦守洪颔首道:“商贾虽地位低下,但他们却比寻常百姓富足百倍千倍,提高商税确实是良策,此时恰好是最好时机,提出此计之人很会把握时机。”
见右相也认同这个计策,附和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其它皇子党不想看九皇子出风头,到最后竟有大半个朝堂认同霍谨博的计策。
见到这一幕,那些世家子弟脸色变得很难看,谁也不敢说自己家族中没有蛀虫,总有些仗着家世好胡作非为之人,朝廷如果真想动手,恐怕一抓一个准。
永康帝看了眼那些人没说什么,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不怕他们传出去,毕竟过往的过错无法抹除。
有他们去报信更好,让那些自诩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好好选选,是要人还是要银子。
一时间,永康帝心里有了定论。
“传旨,由户部郎中霍谨博全权负责筹集赈灾粮款一事,着第三步军营配合霍爱卿行事,如遇不决之事,可先斩后奏。”
永康帝一如既往地大胆,当初用正五品都司调查大皇子一案,如今又用正五品户部郎中去筹集要赈济几十万灾民的粮款。
文武百官已经习惯永康帝的处事风格,没有人出言反对,拱手道:“皇上圣明。”
唯有九皇子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这本该是他的差事。
当日下值,霍谨博就被成晟然请到国公府。
云梦小筑,书房
成晟然道:“谨博,皇上命你全权负责筹集赈灾粮款,只要你把这件事办得漂亮,必然能让皇上龙颜大悦。”
永康帝是个很慷慨的皇帝,只要能让他看到你的能力,他就不会吝啬给你升官。
霍谨博点头:“世子放心。”
他如今心态已经发生转变,升官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他需要加深永康帝对他的印象。
简单的说,就是让永康帝喜欢他。
只要永康帝对他能有一分喜欢,等他们相认这种喜欢就会变成五分六分。
成晟旻也道:“谨博,以往都是你帮我,这次终于轮到我帮你,有什么事你尽管吩咐,步军营的所有人都会听你的。”
这并非成晟旻说大话,第三步军营刘副将知道霍谨博和成晟旻有关系,特意借成晟旻之口表达自己的态度。
刘副将虽然脾气暴不讲理,但他对永康帝绝对忠心,只要是永康帝的意愿,他就会遵从。
霍谨博轻笑道:“好。”
不得不说永康帝做事总是让人很舒服,他知道霍谨博和成晟旻关系好,就安排第三步军营帮他忙,让他不必为其它琐事烦恼,只需一心筹集赈灾粮款便可。
成晟然问道:“谨博,你打算从何处入手?”
“世家那边,暂且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好好想想该如何做,我明日会让人下帖邀请京城八大商会的会长在朝然居一叙。”
成晟然颔首:“一会儿用完膳,我会让人给你一份资料,这八大会长背后都有人,你好好看看,免得到时候被人打个措手不及。”
霍谨博拱手道:“多谢世子。”
没一会儿,丫鬟们来请他们去用膳。
此时,云梦小筑正房,沈梦柔,成晗菱和成晗芙三人已经都在这儿。
成晟旻一进来就看到满桌子菜,故作委屈道:“还是谨博有面子,我来这儿用膳可没这待遇。”
沈梦柔白他一眼,没好气道:“别耍宝了,府里哪天饿到你了?”
霍谨博一眼便看到笑盈盈站在那儿的成晗菱,看到他走进来,成晗菱眸中波光流转,眼底的情愫一闪而逝。
霍谨博微微勾唇,便走到成晟旻身边坐下,他对面依旧是成晗芙。
成晗芙看了看他,平淡无波的眼底出现一丝波动,随后又恢复平静。
用膳时,几人没有再聊公事,一直在闲聊。
成晟然突然开口道:“我记得下个月就是谨博的生辰了,是不是?”
霍谨博没想到成晟然会记得这事,愣了下道:“世子好记性。”
沈梦柔笑道:“霍郎中处事沉稳冷静,常常让人忘记他还是个不满十八的少年郎。”
可不是嘛,过了下个月,霍谨博才十八岁。
霍谨博有些汗颜,听沈梦柔这么说,总有种装嫩的尴尬。
沈梦柔看了眼成晗芙,继续道:“说来也是巧了,大妹妹的生辰也在十月,看来下个月府里要办两次生辰宴了。”
霍谨博惊讶的抬起头,道:“下官之事岂敢劳烦世子夫人,还是”
成晟然打断道:“谨博何必见外,你已失双亲,自己一人难免孤单,来府里也能热闹些,你和晟旻有手足之谊,莫非在嫌弃国公府?”
霍谨博忙道:“下官绝无此意。”
他还是觉得这事有些不合适,本想继续拒绝,可在看到成晗菱亮晶晶的目光后,默默咽下要说的话。
“那就麻烦世子夫人了。”
成晗菱顿时眉开眼笑,又怕被人发现异常瞬间低下头。
沈梦柔道:“这有什么麻烦的,总归不过还是我们几个人,只是到时候准备菜品时讲究一些。”
不管在哪里,过生辰都有一些习俗。
自从沈梦柔加进国公府后,几个弟弟妹妹的生辰宴皆由她准备,她对此已经得心应手。认这种喜欢就会变成五分六分。
成晟旻也道:“谨博,以往都是你帮我,这次终于轮到我帮你,有什么事你尽管吩咐,步军营的所有人都会听你的。”
这并非成晟旻说大话,第三步军营刘副将知道霍谨博和成晟旻有关系,特意借成晟旻之口表达自己的态度。
刘副将虽然脾气暴不讲理,但他对永康帝绝对忠心,只要是永康帝的意愿,他就会遵从。
霍谨博轻笑道:“好。”
不得不说永康帝做事总是让人很舒服,他知道霍谨博和成晟旻关系好,就安排第三步军营帮他忙,让他不必为其它琐事烦恼,只需一心筹集赈灾粮款便可。
成晟然问道:“谨博,你打算从何处入手?”
“世家那边,暂且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好好想想该如何做,我明日会让人下帖邀请京城八大商会的会长在朝然居一叙。”
成晟然颔首:“一会儿用完膳,我会让人给你一份资料,这八大会长背后都有人,你好好看看,免得到时候被人打个措手不及。”
霍谨博拱手道:“多谢世子。”
没一会儿,丫鬟们来请他们去用膳。
此时,云梦小筑正房,沈梦柔,成晗菱和成晗芙三人已经都在这儿。
成晟旻一进来就看到满桌子菜,故作委屈道:“还是谨博有面子,我来这儿用膳可没这待遇。”
沈梦柔白他一眼,没好气道:“别耍宝了,府里哪天饿到你了?”
霍谨博一眼便看到笑盈盈站在那儿的成晗菱,看到他走进来,成晗菱眸中波光流转,眼底的情愫一闪而逝。
霍谨博微微勾唇,便走到成晟旻身边坐下,他对面依旧是成晗芙。
成晗芙看了看他,平淡无波的眼底出现一丝波动,随后又恢复平静。
用膳时,几人没有再聊公事,一直在闲聊。
成晟然突然开口道:“我记得下个月就是谨博的生辰了,是不是?”
霍谨博没想到成晟然会记得这事,愣了下道:“世子好记性。”
沈梦柔笑道:“霍郎中处事沉稳冷静,常常让人忘记他还是个不满十八的少年郎。”
可不是嘛,过了下个月,霍谨博才十八岁。
霍谨博有些汗颜,听沈梦柔这么说,总有种装嫩的尴尬。
沈梦柔看了眼成晗芙,继续道:“说来也是巧了,大妹妹的生辰也在十月,看来下个月府里要办两次生辰宴了。”
霍谨博惊讶的抬起头,道:“下官之事岂敢劳烦世子夫人,还是”
成晟然打断道:“谨博何必见外,你已失双亲,自己一人难免孤单,来府里也能热闹些,你和晟旻有手足之谊,莫非在嫌弃国公府?”
霍谨博忙道:“下官绝无此意。”
他还是觉得这事有些不合适,本想继续拒绝,可在看到成晗菱亮晶晶的目光后,默默咽下要说的话。
“那就麻烦世子夫人了。”
成晗菱顿时眉开眼笑,又怕被人发现异常瞬间低下头。
沈梦柔道:“这有什么麻烦的,总归不过还是我们几个人,只是到时候准备菜品时讲究一些。”
不管在哪里,过生辰都有一些习俗。
自从沈梦柔加进国公府后,几个弟弟妹妹的生辰宴皆由她准备,她对此已经得心应手。
https://www.lvscwx.cc/books/40832/40832681/269472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cwx.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c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