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鱼米之乡
第92章 鱼米之乡
诸夏四大名锦中如今只诞生了蜀锦,云锦和宋锦虽然还没诞生,但织锦的工艺是早就有了,项羽打下关中就嚷嚷着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而夜行。
这家伙要是有刘裕的头脑,把关中织锦的工匠都迁回江东,跟刘裕一样建起锦署,说不定江东早就把云锦发展起来了,何至于先诞生蜀锦。
不过都是锦,其实工艺上没有多少先进技术差别,只是纺织的时候经线和纬线怎么个交织顺序的不同而已。
只要织造署能按同一顺序,批量生产大量华丽的锦绣,周澄就完全可以称其为吴锦,或者在阳澄湖之畔、由周澄督制,命名为澄锦也可以。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能够规模化生产。在绝大多数时候,数量本身也是一种质量。
显然织造署的事情让周澄非常欣悦,脸上一直带着笑容,说道:“织造署的女工里面有数十名从北方避难于江东的织锦工匠,我已经让她们在工坊里挑选了上千名灵巧女子传授织锦工艺。只是织锦十分不易,若要在上面绣制花纹更耗时日久。到如今也只堪堪生产了百余匹锦绣,每日新增亦不过数匹。”
孙策闻言非但没有不满,反而放下了螃蟹,兴奋的握住了周澄素手,说道:“夫人真乃我之贤内助啊!寸锦寸金,每日都能新增数匹锦绣,等同我府库之中每日都能增加数十斤黄金。有此为用,无需数月,便能府库充盈!”
至少把这里生产的锦绣拿到城邑的市场里出售,一定会被人疯抢。
甚至于,有了这么多锦锻做保证,江东通宝的发行彻底没有了风险。
三国当中,魏国、吴国的货币改制全部失败,而唯独蜀国的直五百钱通行三国,究其原因,不就是成都号称锦官城?朝廷设置锦官,手里有大量蜀锦,可以保证直五百钱的价值?
虽然说蜀汉他们搞什么铸币税,用金钱收割天下,这种说法是后世人的牵强附会。作为一个传统农业社会,蜀汉根本不会有意识的推进这种事情。
但直五百钱作为可靠货币,却是确确实实的保证了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稳健,将财富实力发挥的更加极致。所以蜀汉才能以一州之地,抗衡曹魏九州之国,甚至主动发起进攻。
周澄则没想孙策这么多,只瞬间脸颊飘起红霞,她还是觉得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这种事,在自己身上貌似是永远不可能出现了。孙郎完全就不在意什么礼节敬睦了,反倒更喜欢肌肤相亲!
孙策当然喜欢,这是自己的妻子,不亲腻,难道还要客客气气的?
周澄尝试挣扎了一下,没能抽出来手就只能任由孙策握着了,然后说道:“这些锦绣,孙郎打算怎么用?”
“思路很多,但一时还没有定下具体方向,夫人可是有何建议?”
周澄点了点头:“我建议孙郎将这些锦绣分给郡县长吏。”
“分给郡县长吏?”孙策好奇的问道:“怎么会有此建议?”
周澄解释道:“织造署初创,收购蚕茧、生丝都十分不便。是诸县、乡长吏亲自到各里帮忙告谕,收购的各户生丝,才有的如今府库满仓。我等如今收获丰厚,不应忘记官吏曾经效力。故而我一直将布帛送到府库之中。”
“原来如此。”孙策恍然大悟:“长史正要让我给你谈一谈此事。如何将公仓、私廪分离。”
不仅仅包括这些丝绸,还有孙氏、陈氏将田产出售,收购的粮草,这样充入公府也的确很难算清。
公私不分,最后一定会导致以公谋私!
孙策虽然是江东之主,但整个势力可不仅仅是孙策一个人的势力,更是所有江东文武的势力。
周澄笑着说道:“此事倒是容易,孙郎可以将如今府库中的布帛都赐给长吏。孙郎新拓江东,于情于理也应该赏赐麾下。也算是回报所有长吏此前相助。”
“此后若是公府布帛,可以先将布帛送到公府,待国家正税征收上来,再按价偿还即可。”
孙策点了点头:“不过这织造署毕竟不是我一人组建,筹集女工,提供补给,公府也是出了力。”
周澄建议道:“那就将产出分为公私两份,六四分成或者五五分成。”
“那就五五分成吧。”究竟谁出力更大也是的确不好划分,毕竟周澄的统筹、安排在这期间也是鞠躬至伟。
官营作坊类似锦署、织造司这种机构历史上本身就是为君主提供御用纺织品。
孙策随后说道:“下个月产出的锦绣就可以积存在府库了。我打算送给丹阳一批。”
周澄欣喜的问道:“送给家父?”
“不止,亦包括丹阳郡府诸人,以感谢其曾经馈赠与我的钱粮兵卒。”老丈人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要离任了,这时候孙策自然是要趁机收买一波人心。到时候收复丹阳,必然更受支持。
“同时我打算跟丹阳郡府商谈一项贸易,用吴郡绢帛、谷粮交易丹阳铜铁、越民。”
各个郡国都有自己的特产,比如丹阳多铜铁和山越,吴郡如今看来就是绢帛和谷粮。如今谷粮只是暂时短缺,等到秋收之后,粮食必然会堆盈满仓。
周澄心思玲珑,立即猜到孙策言下之意,笑着说道:“那我代孙郎修书一封给家父和公瑾,想来他们二人亦必然乐见其成,互通有无。”
“哈哈,甚好,此事便托付给夫人了。锦绣记得留下几匹,我打算送给母亲和弟妹们。”
孙策从来没想过因为自己是君主就要苛刻家人,相反他一直觉得自己有所成就,不就应该让家人过上更优渥的生活吗?
周澄立即点头,看着起身的孙策问道:“孙郎要返回梧桐苑了吗?”
孙策笑着说道:“不急,我打算在附近看看,在何处给夫人修路。”
周澄瞬间脸飘红霞,现在就要修路吗?难不成要去青草丛中?虽然如今正是江南花红草绿,风景如画之时,可也太欲望纯粹了些。
而孙策则完全没有多想,只以为周澄是感动不已。
他是真的在想修路的事情,织造署数以千计的织工,每天消耗粮食也有几百石,辎车一车载粮二十五石,空车日行七十里,重车日行五十里。也就是光运送织工的粮食,每天就要十几二十余车。再把她们产出的上千匹布帛送回吴县府库,也得十余车。
如果能将道路修起来,必然会大为省力。
不过孙策还没走出多远,就看见赵锦又光着脚丫跑到了湖边,兴奋的从湖畔的竹篓里提出来好大一条鱼。
这赶海、捕鱼都是围猎的弱化版,都能给人带来捕获猎物的快感。
孙策、曹丕这种箭术精湛的男人喜欢围猎,女人同样也喜欢赶海拾贝,下网捕鱼,摸采河蚌。
孙策颇为感兴趣的走了过去,问道:“小锦儿,你在做什么呢?”
赵锦兴奋的抱着一条大鱼,说道:“将军,我设了几处槛篮捕鱼,这鱼至少有六斤重,我们今晚可以烹饪鲜鱼了。”
孙策不由一笑,果然还是江东女子啊,有一股蛮劲。这要是中原女子,怎么也不会设置陷阱,下水捞鱼,她们即便下水也是揽裙采藕。
孙策笑着问道:“这么大一条鱼,你怎么带回城邑?”
赵锦漫不经心的说道:“有何不可?我放木桶里,让渔夫用锱车帮我送回去。他们专门做这事情,往府里送鲜鱼,顺便用麻网送大量的螃蟹、河蚌。”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孙策瞬间眼中闪过一道精光,立即问道:“伱是说这里有渔夫专往城邑运送鱼蟹河虾?”
“是啊。”赵锦还在兴奋的打理自己抓到的这条大鱼:“这大荡里面大概有两百多名渔夫,每天就以捕鱼为业,第一选择送给织造署。卖不掉的便用草绳串起来,送往西面的吴县城邑或者东面的娄县。里面好几个还未加冠的小渔夫,还与我关系极佳。我这捕鱼的技巧,便是他们教我的。”
“他们总是把最大的渔获送给我们。夫人说省了很多运输之费。嘿嘿,所以织女们饭食很不错的,不仅有鱼虾,有时候还有鳌鳖。”
这个饭食何止是不错,简直让北方乱世难民为之艳羡。
果然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孙策记得看过一篇报纸,说抗战期间,阳澄湖一带百姓没有粮食可吃,被迫靠吃阳澄湖螃蟹充饥。
这么说袁术的部队被迫以田螺、河蚌为食也算合理。
但只有河蚌和虾蟹的军队注定了瘦骨嶙峋。真正让织造署伙食丰富的是有人为她们提供鱼虾,也有人在持续不断的提供谷粮。
吴县真正强大的也在此处,这是真正的鱼米之乡。
不仅沃土千里可以产出大量的谷粮,还有密集的水网和湖泊,可以提供大量鱼肉。
孙策正想着这些,三艘小舟从湖泊中间的芦苇丛中窜了出来。
几个穿着短褐的黢黑少年坐在船头,遥遥看到藕臂雪白的赵锦就兴奋的招手大喊。
“小锦儿,我们来啦,你猜我们这次给你带了什么好东西?”
“小锦儿,先看我的。是我母亲让我给你的。”
“都别跟我争,不然小心我拳头揍你们。让我先跟小锦儿说话。”
小舟速度极快,几个青葱少年话音还飘荡在芦苇深处,他们人已经靠近了此地,都是大荡里面的渔夫子嗣,他们大的看起来十八九岁,马上就要加冠了,小的则跟赵锦差不多大,十五六岁,总之都是慕少艾的年纪。
所以看到鲜衣怒马站在赵锦身边的孙策,所有人脸上都带有明显的敌意和戒备。
孙策不禁莞尔,这可真是误会了。自己一向是把赵锦当小丫头看待的,完全没有一丝异样想法。
可是别看他觉得自己跟赵锦是两代人,别人可完全不这么看。毕竟他才刚刚加冠,只比赵锦大四五岁。两个人站在一起,的确是旁人眼中的金童玉女。
所以这几个少年才会有这么大的敌意。刚才还在内讧的几个人,瞬间抱成一团,决定一致对外。
他们把小船靠在岸边,就带着各种货物摆在了赵锦面前,只围着赵锦热情攀谈。
一名敦壮少年第一个开口:“小锦儿,我抓了一只水獭,我听人说鱼上冰,獭祭鱼,这好像是一种非常贵重的祭祀品,跟牛一样呢。有二十多斤,你带回去吃了吧。”
鱼上冰,獭祭鱼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其实这是指导诸夏进行农业生产的节令歌,不是什么祭品。主要是提醒渔夫,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
显然吴县这边的生产水平有些落后,才导致的这个少年对节令歌是一知半解,靠着字意去猜。
但赵锦也是个丈育,闻言立即提起了兴致,说道:“若是这种好东西,那我就买下了,回去把肉蒸熟了吃。”
说罢,她就从随身带的布包里取出五十多枚通宝递给了他:“我也没买过这东西,但想来应该换不来两石粮食,我给你这些钱你要是去市场上应该足够换回五十斤粮食了。要是你家有田,不太多的话,也足够今年交税了。”
少年显然经常跟赵锦做交易,开心的接过赵锦手中铜钱,也没数便直接放进了怀里。
其他少年也纷纷献宝似的送出一些稀奇东西,有鸟蛋,有田螺,有野鸡,甚至还有好几枚珍珠。
孙策总算是知道为什么孙权给人赠礼,珍珠一给就是好几筐了。这东西,在当下无法流通到远方,在江东就是卖不出价钱。
孙策从南方返回,赵锦今天要置办一顿丰盛的晚宴,所以买的东西颇为丰盛,等交易完,她旁边已经串了三只湖鳖,一只水獭,还有足足十几斤,满满一篓的鲜鱼。
孙策看得都为之动容,这鱼米之乡,如果渔业能够发展起来,治下百姓必然更加富足。
他主动开口问道:“这些都是你们今天收获的?”
几名少年人虽然敌视孙策,不愿意搭理他,可心性毕竟是孩子,立即有人骄傲的挺胸:“都是我们今天抓到的。你这种穿长袍的肯定从来没抓到过这么多好东西吧?”
孙策莞尔一笑,我射虎的时候,你还在玩泥巴呢!
不过孙策没跟小孩子争什么胜负欲,而是问道:“那你们怎么看起来都不怎么高大?这么多收获,应该足够你们饱腹了。”
“我父亲说都是因为肉食者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我们捕到的好东西都舍不得吃,全拿去换钱也不够交各种算赋、口赋的。”
孙策瞬间对汉末税重有了最深刻的体会。
随后他问道:“那如今官府不征收户赋了,你们应该可以吃上肉了吧?”
小孩子没什么心眼,立即有人得意的说道:“那是,所以大荡里面现在渔夫每天都在增多,已经有两百多户了,说不定下一个月就能到三百户。”
旁边有稍微成熟的少年立即堵上了他的嘴,呵斥道:“你瞎说什么呢?赶紧帮小锦儿把东西搬到车上。”
“我没有胡说,这都是我母亲告诉我的……唔,唔!”
看着被捂着嘴拖走的少年们,孙策露出了淡淡的笑意。并没有因为渔业不纳税这个事情有什么感叹。
鱼米之乡,要把这个捕鱼业发展起来,可不是靠动动嘴就行了。
经济规律就是,想要发展哪个行业,就对哪个行业免税,通常就能得到迅速发展。
而当下的发展,显然就按照经济规律在自发运转。
关于捕鱼业,孙策是真的没有过什么精力投入。
但百姓已经很精明的顺着便利偏移到了捕鱼行业。自发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捕鱼当中,从而在种田之外再开拓一种营生补贴家用。
这会使大量人力投入捕鱼业当中,推进整个行业的规模发展,使鱼米之乡真正的实至名归。
当然就算有人放弃了种田,完全依靠捕鱼为生,其实孙策也不太在意。
捕鱼毕竟不是种田,收获无法长期储存,必定要在市邑或者草市交易出去,征收商税同样能补上他们的税收。
不过征税这个事情完全不着急,当前孙策最重视的还是将鱼米之乡真正的发展起来,民间真正的产出大量粮食!
而有了这些渔夫的产出,孙策更是坚定态度,要在吴县城邑和阳澄湖之间修一条堂皇大道,既方便织造署运输布帛和材料,也方便渔民将渔获送往各处。
孙策思考期间,几名少年已经把货物搬运到了车上。见到了走近的周澄,他们第一时间热情恭敬的行礼。
周澄从容的摆手,然后走到孙策面前,问道:“孙郎怎么去湖畔了?”
“孙郎?”所有少年们瞬间整齐的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个一直被他们排挤,脸上带着坏笑的男人就是如今的吴郡之主?
孙策笑着说道:“我路过就看了一下他们的交易。如今看来,这里应该设置一处渔船码头,以方便渔夫市贩。张长史所言极为在理,吴县产出鱼米之乡,产出皆是极多。只是士民都未有商业交易之便利。固守在一乡一里之间,甚至一处坞堡之内。”
更通俗的讲,民间的财富根本没有流通起来,官府也没法从各处封闭的小农生产中收获多少财富。
https://www.lvscwx.cc/books/59396/59396460/10371167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cwx.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c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