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361章 和谈条件

第361章 和谈条件


第361章  和谈条件

        五虎上将这事儿吧,最后刘备没批。

        理由是“名位不可轻予”。

        现在封官许愿的环节已经结束了,贸然再搞一个所谓的“五虎上将”,名不正言不顺的,容易引起内部矛盾。

        今天要是搞了“五虎上将”,那么其他人会不会想着搞个什么“十二虎臣”?!

        这东西吧,官方是不方便出面去搞的,民间如果有类似的传闻,那这个官方管不到。

        也就是刘备大度,敢这么暗示张溪,让他从民间舆论下手,营造所谓的“五虎上将”的说法。

        毕竟关张赵都等同于自己人嘛,马超孤家寡人一个,在益州没有任何势力,黄忠虽然是荆州派,但他年纪太大,而且没有子嗣。

        刘备压根不担心这些人“互为应援”,也不担心这些人的子嗣“易世难制”,所以才会暗示张溪,你们可以私下里搞这么东西,但不能拿到台面上来。

        至于荆州官吏的封赏问题,既然并不是有什么不满,那么刘备等跟孙权那边的事情结束后,再树立个把典型出来,安抚一下荆州世家,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诸葛亮顺便问起了跟江东谈判的条件问题没条件,谁跟你重新结盟啊?!

        这事儿吧,表面条件上没啥好说的,都是要求江东全面退出江夏,长沙,桂阳三郡。

        总得给荆州世家一个交代嘛,条件可是按照你们的要求提的。

        但底线条件嘛,每个人都稍微有些出入。

        徐庶的建议是,江夏可以暂时不管,但长沙和桂阳一定要拿回来,斩断江东从陆路进入荆州的通道。

        而张溪的建议是,能把大部分江夏拿回来就可以了。

        毕竟周瑜屯兵巴丘,陆逊屯兵陆口,这两个地方互为应援,江东不可能放弃这么一个西进跳板的。

        巴丘属于长沙,那地方江东又有大量世家投入了人力物力去改造田地,这地方就算孙权同意送,江东世家和淮泗集团的人都不会同意的。

        陆口虽然是江夏属地,但那个地方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可以联通豫章,长沙两郡,江东也不会放弃的。

        基于以上判断,张溪觉得,江东最有可能答应的条件,就是把江夏在长江以北的土地归还给刘备。

        至于桂阳说实话,那地方给不给的,两家都不在意。

        两个建议,都说不上错,徐庶是站在刘备方的立场上考虑的,张溪是站在江东方的立场上考虑的。

        不是说张溪就吃里扒外,谈判嘛,就是这样的,伱得先搞清楚敌人能给什么,你才能决定自己要什么.两家是为了和好谈判,并不是要继续翻脸开打。

        刘备同时接纳了徐庶和张溪的建议,做出了决策——底线是拿下整个江夏郡,包括陆口。

        陆口整个地方既然这么重要,那就断不能再放到江东的手里。

        而且陆口一旦在刘备军的手里,就会像一根刺一样的顶在整个江东军的腰眼上,巴丘的周瑜有什么异动,陆口方面的守军可以随时察觉,江东想要再次西进背刺,也必须先解决掉在身后的陆口守军才行。

        不然随时可能被陆口的守军威胁自己的后方粮道的。

        至于长沙和桂阳,能谈就谈,不能谈就算了,不着急。

        反正条件是定下来了,剩下的就看诸葛亮去磨嘴皮子了。

        这些事情商量完了,小军议也就结束了。

        剩下的事情,基本就是各回各家徐庶坐船顺汉水而下,继续回武陵去主持荆南的工作,同时准备配合诸葛亮去跟江东谈判。

        诸葛亮则是带着张溪,一路南下,先回成都,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刘备会先召见诸葛瑾,传递愿意和解的讯息,但具体怎么谈,还得让诸葛瑾去跟诸葛亮,以及江东的周瑜,张昭等人扯皮。

        刘备不会管这些,他会在汉中在带上几个月,安定人心后,才回成都去。

        就这样,诸葛亮带着张溪,以及准备回巴西去的张飞,准备回鱼复的陈到一起,先回成都。

        张飞,陈到跟张溪的关系那是真的铁,毕竟都曾经在一个军营里混饭吃,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反倒显得诸葛亮有点像局外人。

        而且吧,这一路上,张溪也确实有点在躲着诸葛亮。

        主要是这个死鱼头没事儿就跟张溪讨论,关于是否可以在荆州益州地区推行“科举制”的问题。

        特么这问题要人命的,好吧!

        现在的世道,依然还是世家独霸天下,寒门艰难挣扎的时代,你推出“科举制”,就那点寒门士子的数量,怎么帮你去对抗庞大的世家豪族?!

        哪怕你对荆州和益州的控制力再强,士卒掌握的再多,现在推出“科举制”,世家们最多也就是不合作,不出仕而已,根本不可能来配合你的,你的“科举制”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而寒门.这年头寒门能出人才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没法指望他们撑起两州的军政事务的。

        诸葛亮却表示,这事儿我也明白。

        诸葛亮的想法,是把“科举制”作为“察举制”的一种补充,地方选材还是采用“察举制”,“科举制”只是作为“察举制”的最后一道考核项。

        毕竟,“察举制”在地方上推荐上来的人才,每个人的才能都不一样,怎么才能快速的确定哪些人适合哪些岗位呢?!

        那就分科取士,同时根据一场考试的成绩来分定座次。

        一来呢,可以帮助诸葛亮快速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二来呢.自古文无第一啊,这种方式,也是分化世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

        当然,最重要的是,诸葛亮打算把“科举制”的牌子先打出来,并且有意把“科举制”放在察举制的最后一个决定环节,无形中也是抬高了“科举制”的地位,为将来“两制并行”,甚至“科举取代察举”奠定基础。

        但张溪觉得吧,诸葛亮这个有点多此一举。

        察举制本来最后就有一个面试的环节,州郡主官向上面推荐的时候,都会表明这个人才的能力以及合适的官职,诸葛亮这么做,不过是把州郡主官手里的面试环节,上调到了中央嗯?!啥情况,张溪感觉好像自己又察觉到了不得了的东西?!

        诸葛亮这是要取消二元君主制,加强中央集权么?!

        这个特么可是比“科举制”更加麻烦的事情啊!!!

        就这样,你说张溪还敢跟诸葛亮聊啥?!

        回头要是再聊出什么点来,自己大概就不是去荆州避难了,而是去南中.嗯?!等等,我好像就是要去南中当庲降都督的啊。

        这个诸葛亮.考虑事情居然这么一环套一环的么?!

        要是这样,谁能玩的过他?!

        张溪觉得,自己的智商,大概也就只能跟张飞和陈到等人混了,还是离的这个死鱼头远一点吧。

        可诸葛亮却不想就这么放过张溪啊。

        很多事情,诸葛亮本来是想不到的,是张溪提出了“科举制”的想法,把诸葛亮一步一步的引到了现在的思路上。

        诸葛亮越想,越觉得这个制度可以用来做很多的事情,哪怕现在不见得能完全照搬,但完全可以一步一步的来,慢慢的渗透到整个官僚体系中去,等过个十几二十年的,说不定就能改变整个大汉的取材制度了。

        毕竟,现在雕版印刷术和纸张的推广慢慢的普及起来,十几二十年就是一代人的成长,到了那个时候,寒门子弟的数量慢慢增加,自然不会愿意继续让世家们把持上升通道,而世家们也不会愿意看到寒门子弟来抢夺属于他们的利益。

        你到了那个时候再去布局“科举制”,很容易遭到世家们的强烈反对,面临的情况只会更复杂。

        还不如现在就开始布局,先把种子种下,到时候只要扩大“科举制”的取材范围,把中央审查变成地方审查,那就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

        但诸葛亮终究还是没有把握,毕竟科举制这个制度是张溪提出来的,他应该是最了解的,同时也是考虑的最深远的,所以诸葛亮肯定要找张溪商量清楚,这么做是不是合适。

        而张溪呢哪怕想躲,等到了成都也是躲不过去的,毕竟那时候,张飞和陈到就要跟自己分开了,没有挡箭牌了。

        所以啊,临近成都的时候,张溪就认命的,躲进了诸葛亮的马车内,两个人开始叽叽咕咕的密谋。

        诸葛亮的做法,其实是很有可行性的。

        这时候,张溪不得不再次想到,后世隋炀帝之所以提出“科举制”,采取分科取士但不动基层取士制度,是不是就是跟诸葛亮想的一样,想要一步一步来。

        而隋炀帝登基到李世民彻底推广科举制,中间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还是因为战乱,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假设一下,如果真的给隋炀帝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件事,会不会真正的“科举制”就在他手里诞生了?!

        好吧,张溪觉得,隋炀帝不一定有这个脑子,而且就算他有这个脑子,他的性格也不会为他争取这么多的时间。

        隋炀帝虽然不是什么昏君,但他肯定是个暴君,这样的人,是最没有耐心去做长远规划的,他只想着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彰显他的伟大功绩.然后就白白的把一个开皇之治留下的好底子,直接给霍霍没了。

        但隋唐交替的这一场战争,固然是隋炀帝花式作死,但世家和门阀在中间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小的.虽然不全是因为科举制,但科举制的影响也不能说是一点都没有。

        再一个,李世民虽然定下了科举制,但真正等科举制大行其道,那是北宋之后的事情了,这中间又经历了一个同样悲惨的五代十六国。

        所以,张溪觉得,科举这个事儿,还是得慎重,在尽量不引起社会动荡的情况,稍微的挖一下世家墙角是没问题,但如果真的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乱,那还是要从长计议的。

        这个东西,在世家林立的荆州和益州腹心,大概率是不太适合操弄的,倒不如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比如说残破的汉中啦,不怎么听话的南中啦,甚至荆南,都可以先作为试点,看看情况再说。

        反正那些地方缺人啊,这种制度不得已而为之嘛你们世家要是觉得这样不行,那就大方点,派出家族人才来,来这些地方治理一下?!

        别的不说,就荆南和南中这种天天要跟蛮族打交道的地方,那帮墙头草世家才不会投入大量心血来做这种事情呢。


  https://www.lvscwx.cc/books/60465/60465330/1030311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cwx.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c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