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章 楚系文字 (求订阅!)
“编钟?!”
陈翰脚步迅速跟上,与张健波埋头往外走。
“张师兄,这组编钟的数量有多少啊?”
“暂时是出土了三个,其中一个比较残破,另外两个保存情况很完好。”
一提到编钟,陈翰立马就想到了曾侯乙编钟。
没办法,这套编钟实在是太有名气了, 比越王勾践剑还要有名,是真正的国家级重器。
不过除了曾侯乙编钟之外,华夏考古也陆陆续续发掘出不少成套或者独个的编钟。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 华夏就有了编钟, 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
编钟的真正兴起,是在西周以后的事。
在周礼之中, 音乐也是礼的一种,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享受音乐,而且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的音乐也不同。
比如《论语》中那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孔子用来骂鲁国的季氏逾越制度。
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照周礼的严格制度,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鲁国的正卿, 按制只能用四佾,但是却逾越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奏乐舞蹈规格,就被孔子指着鼻子骂了。
孔子用“礼崩乐坏”来形容春秋末期的社会心态,可见在周人眼中, 音乐是一种多神圣且高级的东西,是和整个社会密切挂钩的。
其实不只是华夏, 在欧洲的历史上,早期的音乐也同样是只有上层贵族才能享受的高级娱乐。
而编钟作为华夏上层贵族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同样也是有一套使用规范的。
商代的编钟,至少需要由3个钟组成,多点的话就是5个。
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3枚或5枚发展为8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
当时的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演奏,被称为“钟鼓之乐”。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9枚一组或13枚一组。
至战国时期,一组编钟的数量就更多了。
视主人的“财力”和对音乐的喜爱程度,都可以继续添加更多钟数,增加演奏的层次感和恢弘感。
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就是一套由65件各式种组成的超大型编钟。
不但彰显了我国音乐文化和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色彩,而且曾侯乙编钟还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要论玩十二平均律,钢琴在编钟面前就是弟中之弟!
现在M1号墓也出土编钟了,那可是大事啊!
可把陈翰激动坏了, 脚步飞快的往文物存放室跑。
倒不是他多热爱音乐。
主要是,这编钟带铭文啊!
几乎所有编钟, 都会在钟体上刻录铭文,而且刻录的内容一般信息量都还很大!
没几步路的功夫,陈翰就跟张健波来到了文物存放室。
现在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但是文物存放室内还灯火通明,李教授和孔建文带着几位夏商周和秦汉研究室的研究员,全都聚在了房间中央的桌子旁。
三个编钟,被他们围在中间,不断的被打量。
陈翰连忙也凑了过去,打量了起来。
这三个编钟的形制大致相同,都是甬钟,钟体皆为扁圆如合瓦,有棱,上细下粗,外观看起来和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编钟差不多.
器身上均饰浮雕繁密细小蟠螭纹,感觉如果用手摸的话,肯定会很棘手。
三个编钟的尺寸不同,最大的那个大小估计得是最小的三四倍。
“小陈,来啦?”
注意到陈翰的孔建文,挥挥手将他喊了过来,向他介绍道:“这三个编钟,刚从M1号墓的沙土堆里清理出来。”
“刚才已经测量过了,最大的这个1号编钟通高112厘米,2号高48厘米,3号23厘米。”
“2号编钟残破的厉害,实在是有些可惜了,如果能从沙土堆里找到编钟破损的碎片,也许还能修复。”
“不过重要的是这1号编钟!”
“1号编钟钟体的正、背面钲部,正面左右鼓、背面左右鼓部上都铸有铭文。”
“全**有金文字数169个!”
“李教授初步辨认,应该是大篆。”
“一会尽快拓印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看看这铭文上记载了什么内容。”
孔建文的神色有些激动和兴奋,有一种探索秘密的感觉。
金文,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而大篆,则是一种流行于西周晚期,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的文字。
也正是因为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不过,大篆并非是一种在周代全国统一的文字。
不同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差异都蛮大的。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列国割据,各国的大篆都形成了地域特色。
不能说完全不一样,但是确实差别也不小。
不然秦始皇后来也不会为了这个专门搞书同文,弄出了秦篆(小篆)。
“大篆啊,M1号墓是曾侯墓,那应该是使用的楚篆?”
陈翰皱了皱眉头,在和几位研究员打了个招呼后,便凑近看向了1号编钟鼓面上的铭文。
果不其然,1号编钟上的铭文形体修长,笔划细而首尾如一。
看起来整齐美观,笔势圆转流畅。
从形体上看,与中原一脉相承的甲骨文-篆文体系大致相似,但是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西周时期的楚篆,与中原诸国的大篆还没有多大区别。
直到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楚国才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演化出了和中原文字差异较大的鸟篆、虫书。
1号编钟上的铭文,只是在形体上偏向楚篆的修长风。
倒是没有将文字线条的表现形式,转换成装饰性的鸟形、虫形和鱼形等动物纹饰。
只是,就算是大篆,也有点超出陈翰的知识范围了。
他的技能点,是点到小篆上的啊...
小篆是从秦国文字上演化而来的。
因为是秦国一统了天下,所以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六国文字仅代表了支流。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分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M1号墓里的编钟铭文,显然是属于六国文字体系,而且还是六国文字体系中,独在南方发展的楚国文字...
精通小篆的陈翰,面对这169个楚国大篆,也有些手足无措。
https://www.lvscwx.cc/books/62003/62003265/7502508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cwx.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c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