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晋末的卯金刀 > 第291章 繁荣的渤海湾

第291章 繁荣的渤海湾


第291章  繁荣的渤海湾

        卞壶很快便收到来自朝廷那边的准许王羲之通行的信件,不由稍稍放下几分心思。

        然后卞壶便给了王羲之路引,让王羲之能顺利前往青州,甚至邺城。

        而王羲之也听从卞瞻的话前往青州临淄,然后打算从海边航线前往津口,再顺着已修建起来的北段永济渠前往邺城。

        王羲之来到临淄,发现这座自古以来便是以商贸著称的城市,依旧人来人往繁华如昔。

        与之对比,那座由曹嶷修建起来的广固城,在刘泰把治所迁移到邺城后,显得有几分萧条,但即使如此,广固城依旧是青州的重要政治核心。

        或者某种程度上来说,刘泰把广固城作为青州半岛的政治核心,基本上只要这座城市还在,那身后深厚广阔的平原,便是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

        而临淄的政治属性被剥离,但拓宽的河道直接连通到渤海里面,使得临淄彻底成为北方的商业城市,甚至是整个山东半岛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重要枢纽。

        广固城也不算亏,只要陷入到战乱,那广固城便能成为辽东半岛的重要门户与支点。

        王羲之来到青州后,倒也没马上乘船前往邺城,相反,他听从了王导的话语,前往东莱王氏,北海王氏等世家投递名刺,靠自己琅琊王氏的身份,相互交流。

        不过,东莱王家的主事是王桑,现在都还在汲郡驻守,而他儿子王明则在他手下当差,上次他出使回来,刘泰嘉奖了他,但还是把王明留在王桑手下。

        一来暗示,只要王明表现的好,可以一步一步接手王桑军团,而同时也把王家影响压缩在王弥旧部中,否则自己想去处理王家也不容易的事,毕竟自己跟王家捆绑挺深的。

        所以,虽然王桑的嫡子接待了王羲之,但双方也没聊得有多投缘,只能说相互见了面。

        但来到北海王氏,王羲之便见到高中后正好放假回家的王度,倒是一见如故。

        王羲之是琅琊王氏出身,对王度来说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更不要说莫看王羲之年龄小,单只他那手独步天下足以让所有拿笔之人低一头的字迹,便让王度佩服不已。

        所以王度便是拉着王羲之一起切磋书法,心中更是敬佩不已,很快便是相交莫逆。

        “逸少,你不如跟我一起启程前往邺城吧!”王度对王羲之道,“我乃进士及第,前往邺城可乘官船,这船平稳且迅捷,餐食也美味,省去你我一路杂事!”

        “如此便却之不恭,多谢子器的美意。”王羲之对王度行礼。

        “好说好说,不过一句话的事而已!”王度倒对王羲之回礼道。

        王羲之听到王度话没再多说什么,而是话题一转,对王度道:

        “子器,听闻你参加邺城的科举,不知道是一个怎么样的场景,可否与我说说?”

        王度听到王羲之的话,脸上或多或少带着几分的腼腆,但还是开口道:

        “那场景,我现在都有些难忘啊,整个河北之地的士子全部过来考试。

        学子们先洗尘,洗尘后穿上朝廷准备的服饰,进入到考场。

        那可真黑压压一片都是人山人海,而伱便要在这么多人中竞争,以求考出好成绩。

        接下来一考《九章》选拔算术,二考《汉书》选拔通史,三考《策论》选拔韬略之士。

        可说每次考试,都会感受到周围人减少,以及扑面而来无穷压力。

        当时考完《策论》从考场里出来时都是扶着墙的,那感觉好像千钧重担卸下来啊!”

        王羲之很是津津有味的听着王度的话语,不由好奇道:

        “为何会有如此大压力,凡世家出身,难道主考官不都直接录取吗?”

        “嗯?”王度听到王羲之的话有些发愣,略带着几分不解的看着王羲之,疑惑道:

        “怎么可能,主考官又不知道卷子是谁写的,所有答题试卷上,在考试过程中会有官员进来糊名,遮掩住考生的名字。

        同时交上去的考卷,更安排专门军史按照不同格式进行卷抄,如果抄录过程中出现别字,军史没标注出来,军史更会被责罚。

        交到朝廷官员手中时,只能凭自身才华去竞争,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文章到底是谁写的。

        难道晋廷那边的考举不是这样的吗?”

        “……”王羲之听到王度的话,顿时感觉晋廷那边的科举制度到底多么不合常理,苦笑道,“晋廷那边是不糊名的,所以选拔出来的多是名门子弟。”

        “不糊名?!”王度听到王羲之的话感叹道,“若如此,那我这种寒门怕毫无机会!”

        说实话,王羲之听到王度的话,不由沉默了下来。

        因为王羲之原本觉得晋廷科举已是非常完善,但如今再听着王度说大汉的科举再比较,可以发现晋廷的科举完全就只是世家手中的玩具而已。

        对于世家来说,只不过是把远来察举制的制度稍稍变了变名头。

        毕竟看得到籍贯,看得到名字,那自家子弟又怎么会落选。

        只能说,其他寒门子弟一样想要考上一个好的名次,最好办法就是看自己所在郡县大户跟自己是不是同姓。

        如果有,自己最好也改个同样名字,那说不定上面人为了不出错误,便把几个同名同姓同郡县的人全部都招进去了。

        否则,你想要在没糊名制的科举制中脱颖而出,那才华要多逆天啊。

        王羲之接着又同王度聊了一段时间,但在知道科举制度的差距后,心中或多或少还是有几分心忧晋廷的。

        王羲之从小就是在晋廷长大,他们琅琊王氏更是从他父亲还在时便是晋廷最顶尖的家族。

        虽然父亲战败长平,让自己没了出路,但王羲之对晋廷的归属感还是非常强的。

        毕竟晋廷对于世家那是真的好,大汉现在对世家也是真苛刻!

        只要王羲之是正常人,那自然是会对大汉抵触,对晋廷产生无尽的归属感。

        但因为王旷战败长平被,所以自己是王旷的儿子被打压,堂叔找到了自己,原本以为自己能够出人头地,结果没有想到堂叔是让自己过来投靠大汉,为琅琊王氏寻找后路。

        所以,王羲之哪怕对晋廷的归属感比大汉强的,但经过泰山郡明白了大汉士卒的战意,来到临淄见到大汉的繁华,如今又听闻大汉的科举制度。

        <div  class="contentadv">        王羲之明白,大汉是真的想收拢河北俊才为自己效力。

        而晋廷弄出科举要得并不是选拔人才,而只不过是换个花样继续维持世家的统治。

        自己当然可以说,晋廷选拔出来的人以德取人,拥有更好的德行。

        但也改变不了,大汉这些制度改变,所带来的蓬勃的生命动力。

        这是个欣欣向荣的朝廷,而晋廷与之比较说不出的落寞与腐朽,更不要说现在琅琊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随时有可能爆发内乱,否则自己也不需要来大汉这边了。

        王羲之觉得只要晋廷派人来这边看一看,定然会发现,大汉所占土地没有晋廷广袤,但是大汉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接下来,王羲之便暂时居住在王度府邸,而王度也没让王羲之等上多久,便带着王羲之进入官船,一起走着已经非常成熟的津口到莱阳这条航道。

        只不过,这次官船开始行驶时,王羲之见到港口千帆竞游,坐在官船上向下面俯视,这一幕相当壮观。

        这些船只有的大小不下于官船,但小的也只是有着几片舢板,只是此刻海面上一望无际都都是船只,不由让王羲之感慨。

        “子器,渤海湾这边都是这般热闹的吗?”王羲之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感慨。

        王度说道:“你这时节来的特殊,一般上来说,冬日沿海结冰只有港口有人凿冰的少数商道通行,而春天大王下令禁止下海捕鱼,只有夏初开始到霜降之间是捕鱼期。

        所以今日你才见到这般景象。

        不过真说起来,那些小船以后还多见,真正少见的是这些大船。

        大船会进入大海打捞鱼群,一般上不把他们的仓库给装满,怕舍不得回来。”

        王羲之听到了这话,不由道:“我一直以来以为南方擅长渔猎,没想到北方百姓也擅长,这般千帆竞流的景象,如今看来甚是壮观啊!”

        “原本是不擅长的,出海捕鱼的渔民更是贱籍之流。”王度听到王羲之的话道,

        “但大王来了后,开始传授渔民捕鱼的技巧,提供捕鱼的装备,甚至鼓励村庄以集体为名义向朝廷租借那些大船。”

        王度说到这里,指着需要几十甚至近百青壮力量才能操作过来的退役军舰道,

        “这才让渔猎变得丰富了起来,让百姓们靠着渔猎也能活下去!”

        王羲之听到王度的话若有所思,这般由政府开拓向海洋,是王羲之所完全没预料到的。

        毕竟身为世家贵族,向大地刨食才是正常的。

        “海洋之中有这么多的鱼吗?!”王羲之问了一个自己都觉得很蠢的问题。

        王度倒非常乐意让琅琊王氏长长见识,“至少现在取之不尽,每年船只规模与体积都在变大,如果不是大王规定了春天不许出海捕鱼,怕春天都有船只出海!”

        “偷偷出海出不了吗?”王羲之听到王度的话,不由好奇起来。

        “大船才能出得远,而退役的大船都是有数的,再加上海上有舰队巡逻的,若是被抓住了连船都会被没收,没有村子敢冒这么大的风险!”王度摇摇头说道,

        “而且在海上航行最重要的是淡水,整个渤海湾,甚至向更外面的海洋衍生,能补给淡水的海岛就只有那么几处。

        尤其打渔打到便宜鱼都会到那些淡水岛上处理,贵重鱼则尽可能带活的回港口出售!”

        “嗯!?”王羲之听到王度的话,带着几分好奇,道,“那些淡水岛上有这么多的人,能够这些海鱼都给吃了!?”

        王度摇头说道:“想什么呢,基本上都在那淡水岛屿上制作成咸鱼,运输到沿海港口再进行下一步处理,看看到底是直接拿来吃,亦或者是制作成咸鱼干。

        总而言之,平民们都把这些咸鱼或或鱼干当做配菜,便宜可口,配上饭来却是管饱。”

        王羲之听到这话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也对王度道,“能让百姓们吃上鱼肉,也是了不得的善政啊!”

        “谁说不是呢!”王度也对王羲之感叹道,

        “当初天寒地冻,又旱灾绵连,接着还有蝗灾肆虐,青州过得是什么日子。

        也就汉王来了青州,先是从豪族世家手中收回土地,又顶着压力鼓励百姓发展船舶渔猎。

        甚至到后来,连水师退役军舰都卖给百姓,才有了如今青州的繁华。

        虽然渔猎依旧很辛苦,但对比起当初饥一顿饱一顿,要好太多了。”

        王羲之看着王度对刘泰的赞美,明白渤海湾这一线百姓,尤其渔民绝对真心拥护刘泰。

        毕竟当初渔民在官府的管理中是属于不纳税的,没任何统战价值的群体,甚至有的渔民连生下来的女儿都不允许下船,因为怕玷污了土地。

        但现在,随着他们能够带来大量的鱼类,生产大量食物,作为生产力本身,自然也就有了统战价值。

        尤其封建时代,有着明显的士农工商等级排列,如今捕鱼渔民被归类到农这一等级中,那他们自然是归属于良民。

        而这样的等级制度所带来的隐性收益也是很高的,别得不说,单是想要从军就必须要是良民,良家子。

        当然如果以后随着知识普及,说不定读书从政也会是一条出路。

        这就让他们有了一定上升空间,与之对比,刘泰虽然创造出适合商人交易的环境,但并没有对商人有什么身份地位的抬升。

        毕竟华夏历史说明了,接下来至少一千年封建制度都是最先进的制度。

        自己没必要强行加快历史进程。

        因为刘泰始终铭记,就是自己是要让大汉加入些海洋基因,而不是让大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毕竟不论是伟人,还是自己上辈子的生活经历,都告诉自己,资本主义不是什么好东西。


  https://www.lvscwx.cc/books/62008/62008805/1009253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cwx.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c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