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第 145 章
顶点小说小说推荐阅读:
加入漠北后,我建立帝国
玄鉴仙族
奕剑书生
鬼剑仙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
苏蓉蓉陆一鸣
修罗武神
步步高
逆时空成圣
官婿美人香刘志中卢玉清赵嫣
老胡只纠结了一下, 还是决定今年不回去了。
学无止境,他除了研究新的农具,还想继续找找屯田手册里说的野生稻种呢。
老胡的去留定下, 跟元六一起留在陈家村过新年, 倒也不算寂寞。
伤筋动骨一百天, 陈松意看过元六的腿,有大夫诊治,又有陈家照顾,他恢复得不错, 以后不会落下残疾。
“可惜游神医去开医馆了。”老胡敲了敲他腿上的夹板, “不然你这腿能好得更快。”
“我现在这样也不错。”元六架着伤腿坐在院子里, 秋日的阳光暖洋洋地照下来,令他惬意得发出叹息。
陈母准备拜师礼, 量了他的尺寸, 要比照着给赵山长做一身衣服。
先前家里只有她一个女眷, 又病着, 家里人的衣服都是直接买的。
现在她好了, 又有两个女儿帮忙,就索性把家里的布拿了出来,准备给所有人都做两身衣裳。
从小就是孤儿,被义父收养后,家里也是两个大男人的元六, 已经很多年没人给他做过衣裳了。
本以为自己只是个模板,没想到还能得两身衣服的他很是开心。
此外, 从陈寄羽考中解元的消息传回陈家村,族老们就谋划去打的解元牌匾终于做好了。
这天秋高气爽,陈家村开了宗祠。
在经历了隆重的仪式后, 这块在村中老少看来金光闪闪的解元牌匾终于被挂到了宗祠里。
村里全族出动,好一番热闹,就连外嫁到其他村上的都回来了。
她们抱着孩子来看解元郎,纷纷感慨道:
“今年乡试,连文气最重的奚家村都只考上一位举人呢,没想到咱们村还能出个解元。”
“三叔家祖坟冒青烟了吧?等他们羽哥儿考中进士做了官,不知道三叔三婶会不会也搬到京城去。”
京城啊……
众人想到这个遥远的、听老胡描画过的地方,想象着那高大巍峨的城墙,里面成群的宫殿跟住在里头的皇帝老爷,心中生起一片向往跟敬畏。
陈寄羽去祖宗牌位前上香,几位族老跟陈父站在一起,仰着头看挂在上面的牌匾。
几人都是笑不见眼,皱纹深刻。
其中资格最老、牙齿都掉光的二叔祖展望道:“在寄羽之前,我们陈家宗祠从来没挂过匾,这一上来就是个解元牌匾,等明年春天,再换个进士匾……”
族长现在心气高了,展望得比他还远:“说不定明年一步到位,直接挂个状元匾!”
他心里盘算着,牌匾还好,宗族里出得起钱,不过要是造牌坊的话,那就要从现在开始准备起来了。
还好今年村里的青壮跟着老胡一起打理,地里收成不错,可以多养些牲口。
据说三郎的女儿回来,又拿出了新的改良农具,去找干木匠的陈大年打去了,用在地里能省力很多。
想到这里,族长问陈父:“你闺女找的农具什么时候打好?我们到时能去看看不?”
“打好了。”陈父回过神,忙道,“刚打好,才拿回来。等结束我们一起回去,下地看看。”
族长顿时坐不住了。
要不是还顾忌着族老们,他现在就想拉着人跑了。
幸好,挂完牌匾以后剩下的仪式不多,等一结束他就顾不上其他,立刻拉着陈父走人。
见状,还想上前跟陈寄羽寒暄,勉励他上京好好考的族老们:“……”
其他人在后面喊道:“族长!你拉着陈三哥干什么去?”
族长一回头,看着这些青壮,喝道:“你们也过来!”
族长一呼,大家就毫不犹豫地跟了上去。
于是挂匾仪式刚结束,一群人又风风火火从陈氏宗祠离开。
族长还想往家里去,但陈父比他有经验,刚刚女儿他们去拿了新犁,都没来宗祠看挂匾仪式,肯定是下地去了。
“去地里!”
他反过来拉着族长,一起往自家的地跑。
往年秋收之后,田里留下的秸秆都是就地焚烧,烧成灰烬埋在田里来增加肥力。
不过今年用了新的堆肥方法,所以地里很干净。
族长跟着陈父跑到田边的时候,就看到地里老胡在犁地。
他拿着新的木犁,像是得到了新鲜的玩具一样,在田里走来走去。
陈松意也已经一早下地试过了,就连小莲都上手试了试。
小姑娘觉得新犁比旧的省力得多,自己一个都能推得动,而且翻的土也深。
“爹,族长。”见到父亲跟族长跑过来,陈松意问他们,“宗祠那边结束了吗?”
“结束了!”不等陈父开口,族长就中气十足地道,然后眼热地看着老胡手里的木犁,“这就是新打的犁啊?”
族长还矜持着,没直接问自己能不能上手试试,后面那群跟过来的青壮见老胡在田里犁地,手上拿着个没见过的农具,立刻七手八脚地往地里冲。
“胡哥!这是什么好家伙?是给咱们新配的吗?”
“快,你去旁边歇着,快让我们试试!”
“我先!我年纪大我先!”
“去你的!我先拿到的,凭什么要让给你!”
老胡刚拿到手,还没试出几分手感就被他们抢了。
他被拱到一旁,不由地笑骂一声:“这群兔崽子!”
族长虽然没抢到上手试新农具的机会,但是从陈松意这里得到了好消息。
她请朋友改良了农具,除了这犁以外还有好几样,准备在村里推广开,好配合耕种。
现在先是农具,回头看看有没有良种。
在她想来,师兄回了天阁,怎么也该有些良种适合种植。
这犁在村里的木匠陈大年那里打,八百文一个,老胡阔气,第一批先打了十件。
“……村里的各家要是想要,直接拿钱去打就成,要是出不起,胡护卫打了这么多,可以先租,租个几年,分批把钱付上,这犁就归他们了。”
族长忍不住说了声:“这样好。”
这可太好了!
他看出了这新犁的省力,就算家里没有青壮的,有了它也能靠人力犁地。
一个犁就这么好,不知道剩下还没拿出来的那些农具又要怎么好。
想要全村一起一口气把农具全换了,怕是做不到。
老胡愿意先打了租给他们,让他们慢慢攒钱,分几年来买下,负担就没那么重。
——这实在是太好了!
在所有人都过了把瘾,把陈松意家的这两块田都犁了一遍以后,族长总算捞到了机会,下田亲自体验了一把。
还有九个新犁在打造中,老胡很爽快,让族长直接把犁带回家去,让其他没试过的村民都试一试:“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每家都有一个?”
老胡不留余力地推广,很快老木匠家能打一种新犁的消息就传遍了陈家村。
那些外嫁回来的女儿也听到了,人人都忍不住试了试,还从娘家了解了一番陈家村今年新换的耕作方式。
听完,她们都很想自家也学一学,同时还觉得羡慕——
怎么自己出嫁后,村里就突然得了这么多灵秀?
又过了几日,老胡把自己这小半年的经验总结成册,添上改良的犁,送到镇上给了风珉。
风珉在接过的书册时,很是意外一下。
他再三确认自己面前这个是最不爱舞文弄墨的老胡,这才把书册翻开。
院子里的小少年们正在练武,老胡津津有味地看。
看完他交上来的屯田经验,风珉忍不住陷入了沉思。
这个自己的护卫里最不爱读书的,现在竟然写书了,而且字还写得也不错。
难怪陈松意说教学相长。
老胡在陈家村不光学屯田,还训练那些青壮,教他们屯田,自然而然水平就上来了。
风珉花了些时间才把这本经验手册看完,然后听老胡说他们搞了改良农具,他还是要留下,先不回京城了,风珉应下了:“想留就留下吧。”说着随手把这册子放在了一旁。
老胡看了一眼自己的心血结晶。
尽管这是站在意姑娘的师父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搞出来的,但他还是忍不住觉得自己厉害。
他颇有些自得地道:“就这本我写的东西,要是上交给县令,那也是县令的政绩一桩。”
陈松意是完全没想着要藏私的,老胡这些日子看着,她不光是想把这个屯田方法推给边关,也想推给地方上的百姓。
可惜,这个位置上坐的是郭县令。
虽然他本身做得不算差,他们父子在陈桥县的经营也不算太过分,比起其他贪官污吏来好多了。
可谁叫他们沾上了程明珠?
这一沾上之后,小错也变大错,什么光明前途都与他们无缘了。
风珉睨他一眼:“所以不给他,就便宜我了?”
他说着,又随手翻了翻放在桌面上的册子。
这是很不错。
不过他没想回京以后就这样交上去,他还有别的打算。
今日老胡是同陈松意他们一起来的。
只不过他们一家是从镇上经过往书院去,他则来了风珉这里。
除了送这册子,他还送来了一些陈母新做的吃食给公子爷。
小莲没跟来,跟元六一起在村里守着家。
陈家人从水路去书院,一家四口包了一艘小船。
陈父陈母都是第一次去,难免紧张,两人又特意穿了新衣服,更有些束手束脚。
不过有儿女在旁,两人就渐渐放松下来,有余裕欣赏秋景了。
等到了书院,赵山长见果然如自己所料,陈家父母随长子上门,送他来拜师,就忍不住开怀地笑了。
而且,见到在束脩六礼之外,陈家还特意做了一身衣服鞋袜送自己,赵山长就笑得更加开心了。
行过礼,喝过拜师茶,赵山长就与他们分坐在堂中,正式说起了自己的安排:
“从江南去京城路途遥远,便是走水路也要十几天。十月气候正好,我准备再带寄羽他们十几人去一趟京城,同这回一样,带他们提前去备考。”
https://www.lvscwx.cc/books/64797/64797683/237382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cwx.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c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