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修真好无聊 > 第23章 道传

第23章 道传


  屏气凝神,抽调灵元,灵气在右手掌中,蓄势待发。
  立夏一边高声吟诵,一边掐准指诀,待到虚空画符、存神观想后,大声喝道:“出剑!”
  (存神观想:也是施展道术的必要环节,成功者,会有特殊效应加持。
  有道是:仙神何其多,不如信自己!
  所以立夏存神观想的自然是自己持剑,威震八荒的名场面。)
  只见立夏右手所掐剑指,正对着此处平台外的茂密树林,只见一道无形剑气自指尖激射而出,在空中沿着所指方向,荡开空气、光线、灰尘、水雾等,形成一片有形涟漪,迎头撞上数十米外的大树华盖。
  “飒!飒!飒!”
  这哪里是剑指,简直是剑气狂风!
  剑风所击之处,枝弯叶舞,摇曳不止,动静极大。
  “师弟牛B!”
  这一幕刚好被提着保温桶的刘道长不幸瞧见,一时间找不出合适的言语来表达内心的震惊,脱口而出。
  立夏循声转过头来,右手剑指晃悠着,似是无意的对着刘道长炫耀道:“师兄,你看我这剑指,威力如何?”
  刘道长赶紧随着立夏晃动的右手,左挪挪,右移移,生怕立夏不小心再将剑指激发射出。
  “小师弟,快把手放下来,再晃下去,这保温桶里的鸡汤,可要洒了。”刘道长求饶苦笑、美食诱惑道。
  一听今天中午有鸡吃,立夏立马喜笑颜开,若无其事的放下右手,主动接过刘道长手里的保温桶,一起到阁下偏房里吃饭。
  “小师弟,你这剑指,咋个威力这么猛哦?”刘道长终究是凡人,好奇问道。
  立夏一边嚼着鸡汤里的鸡肉,一边口齿模糊的解释道:“师兄,我这剑指,有我体内灵气相助,威力自然有点大。”
  跟立夏待了这么久,刘道长当然知道灵气是什么。只不过他现在还命中无缘,始终没能觉醒自己的灵根,就算有小师弟私传给他的简易版炼气灵诀辅助,却也只能稍微加速身体对灵气的吸收,不知何时才能进阶到修真体系中的真正炼气期,更别谈灵气外放了。
  “原本我还担心师弟年龄小,理解、掌握不了这些道家秘法,但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刘道长一脸欣慰的感叹着。
  立夏也知自家师兄对灵根难以觉醒的事,心有遗憾,所以颇为懂事的说道:“师兄,多喝点汤,这鸡汤好喝。”
  刘道长感动啊,鸡汤下肚,心中顿暖。
  殊不知,立夏一个劲的吃着鸡肉,鸡汤嘛,他可是从书中了解到:
  鸡汤味道虽鲜美,但营养却大多在鸡肉里,并不在汤里。且喝汤哪有大口吃肉爽?
  注:例如有些坐月子的人,熬了鸡汤补身体,但产妇主动喝汤、老公被迫吃肉,殊不知吸收营养更多的反而是老公。
  饭后午休了半小时,刘道长便接着开讲、演示:
  第四讲,修道顺序。
  修道者,即修正自己所走的道。
  是以道在前,理在中,法在后,者再次之。
  故而其顺序为:道,道理,道法,道者,道家,道教,道术。
  道,万理万法之源,承载一切。
  太华孤本《老子五千言》中,一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渊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欲修道,先明道:明悟道理。
  正所谓:道无形,孕生万物;道无情,运行万物;道无名,养育万物。
  有理,则顺道昌盛;无理,则逆道衰亡。
  故而法从理中来,道法自然。
  这道法,代表的便是宇宙自然的基本法则、运转秩序、发展规律。
  当生命体领悟道、道理、道法,也就成为了修道者。
  再当修道者们相互交流、汇聚思想,而后著书立作、广泛传扬时,自然而然的便有了后世尊称的“道家”一门。
  至太华古国的春秋战国、先秦汉唐时期,诸子百家与外来释教,在太华境内蓬勃发展,最终形成三教十二家: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十二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小说家。
  道教的出现,规范、约束了修道者的修行,于是便有了各种道术(道“束”):包括内外丹道、导引气术、祝语符箓,等等。
  归根结底,概而论之,这修道三要素,即为:调身、调息、调心。
  三调合一,方可对自身所修之道,加以调整修正。
  如何调?
  动静结合,神思身行。
  所谓动,即身体要经常锻炼,或练拳,或舞剑,或各种体育运动。
  所谓静,即静坐(又称打坐、盘坐、禅坐等),或闭目盘膝,或文武睡姿。
  所谓思,即要经常存神思考,不能光做不想,唯有多思才能纠正问题。
  所谓行,即有了想法,就得敢于行动,不能光想不做,唯有多行才能发现问题。
  第五讲,法器与步罡。
  太华道教人士,除了要学习本门本派的道经道籍、背诵祝语、练习指诀、刻画符箓外,还需要法器加持、步罡踏斗。
  在法事中,道长们常用的法器,主要是:剑、镜、印等。
  法剑,太华古经《太平经》中言:“佩之于身,则有内外之卫;施之于物,则随人鬼之用矣。”这剑经常看到,但不一定是法剑。法剑有降服鬼物、摧灭邪祟等作用,而道士在接剑、净剑、捧剑时,均有对应指诀手印。
  法镜,太华古本《正统道藏》有记:“百鬼老怪,虽能变形,而不能使镜中影变也。”这镜子虽然也多,但绝大部分都是普通镜子,类似于法镜、且常见的是某些人在自家门头上、窗户上悬挂的小圆镜,或许是迫于无奈这样做,又或许是故意为之。法镜有映照鬼灵、精怪现形、辟邪挡煞等作用。
  法印,太华古经《洞玄经》点明:“法印照处,魅邪灭亡。”这法印就不常见了,属于得道高真、门派亲传之物。法印的制作材料,一般为铜制,有条件的为玉制,没条件的为木制;印面刻字刻符,彰显身份;印钮为辟邪神兽,常为龙狮貔貅等。法印妙用诸多,便不多述。
  讲完法器之事,刘道长歇了歇嗓子,喝口水润润,接着舒展筋骨,准备给立夏演示“步罡”的动作要领。
  可让刘道长吃惊的是,自己刚踏步演示完一遍,小师弟居然乐了,扬言道:“师兄,你这步伐还需进步嘞,我可比你练得好哟。”
  立夏那副得意洋洋的表情,让刘道长心有不服,认为立夏在说大话,搞不好是觉得“步罡”动作有些异于浮夸,不想学。
  “小师弟,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赶紧来一遍,让师兄学习学习!”刘道长以退为进,不耻下问的建议道。
  小孩子嘛,看到自己也能纠正一下师兄,立夏自然是开心的很,颇为积极的摆起姿势。
  只见立夏稳住心神,不动如山,待到灵气灌入双足后,便步踏罡斗、脚踩九州的练起上古禹步来。
  第一步踏出那一刻,刘道长只觉耳边似有惊雷之音响起,吓了他一跳。
  第二步踏出那一刻,山间气流窜变,似乎在朝平台涌来,吹动着刘道长的长须。
  第三步踏出那一刻,云蒸霞蔚,仿佛随着涌来的气流,聚于立夏脚下,看得刘道长目瞪口呆。心中又惊又喜道:“小师弟,你这是要飞升啊!”
  第四步踏出那一刻,立夏才感到自己好像有些装过头了,体内灵气被抽调一空,差点就要透支自身元阳真精了。不过这一步的成功施展,也让立夏双脚离地一尺,仿若凭空踱步,已经没有语言来形容刘道长的激动心情了。
  立夏也知道不能再装了,再装下去,说不定他和师兄都得晕过去。
  截断灵气后,立夏便坠空落地,迅速踏完余下五步。
  “师兄,你看我练得好么?”立夏一副“你快夸我呀”的得意表情,语气淡然,但似乎像是装B的问道。
  呆若木鸡的刘道长,只能一个劲的连连点头,满脸笑容的夸赞:“师弟天纵奇才,过目不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步法自然。”
  立夏听了这话,颇为受用,难得的讲出了自己这上古禹步的来源,再次让刘道长觉得自家师弟真是福源深厚之人,得道成仙,他日可待。
  师兄弟两人比对着道家“步罡”和上古禹步,发现两者之间大部分是相同的,只不过上古禹步更纯粹些,没有多余的动作。
  瞧着刘道长羡慕的眼神,立夏大方的将上古禹步传给了师兄,只不过没有对应气行路线和灵气输出,刘道长也练不出立夏这离地腾空的效果。
  两人休整片刻后,刘道长开始讲最后一事。
  第六讲,派系。
  据太华道籍记载,按道教各派成立时间看:
  1、太华东汉时期,张陵入西境,创“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于鸣鹤仙山设治,教导信徒。天师之位,世袭嗣教,至第四代天师时,回归太华东境宗坛龍虎山,又名龍虎宗。
  后在天师道、龍虎宗的长期影响、稳定发展基础上,太华境内出现了很多修炼符箓之道的教派,他们以祖庭龍虎山为中心,最终聚合组成了太华道教当今两大派之一:正一派。
  至太华北宋金元时,太华境内形成符箓三山:龍虎山、三茅山、閣皂山。
  2、太华东汉末年,乌角先生左慈,传法于葛玄。葛玄在阁皂山潜心苦修,主修并传扬《灵宝经》,是以阁皂宗正名为:灵宝派。
  3、太华晋代,紫虚元君魏华存,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又得景林真人所传《黄庭内景经》,学有所成。为传道学,其将《黄庭内景经》草本,修订整理,并予注述,撰为定本《黄庭经》,传抄问世。是以,上清派形成,魏华存被尊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
  4、太华晋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许逊真人,弃官东归,修道炼丹,著书立说,创立“太上灵宝净明法”,被尊为净明派祖师。
  5、太华大唐初期,承传于上清派的茅山一系,将上清派发扬光大,故后人又将上清派统称为茅山派。茅山派又分南北二脉:
  南脉创始人为葛洪,以羅浮山为中心,早于北脉。
  北脉创始人为陶弘景,以三茅山为“上清宗坛”,此脉人才辈出,如太华诗仙李太白,亦为此脉弟子。
  7、太华北宋时期,符箓三宗分衍支派、雷法三宗:天心派形成。传承几乎断绝。
  6、太华北宋末年,符箓三宗分衍支派、雷法三宗:神霄派形成。此派主修五雷符,讲究天人合一,内外交融。
  8、太华南宋时期,符箓三宗分衍支派、雷法三宗:清微派形成。此派以雷法为尊,亦主张天人合一,内练为基,外法为辅。
  9、太华金代时期,王知明(道号:重阳子)遇仙,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太华中境終南山。曾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位亲传弟子,世称全真七子。发展至今,已是太华道教当今两大派之一:全真派。全真派又分南北二脉:
  北五祖: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
  太上老君传于瑶池金母,金母再传白云上真,上真再传东华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再传钟离权,钟离权再传吕洞宾、刘海蟾,吕洞宾再传王重阳、刘海蟾再传张紫阳。
  南五祖:张紫阳、石泰、薛式、陈楠、白玉蟾。
  10、太华道教其余支派细流,就不一一细表了。


  https://www.lvscwx.cc/books/65270/65270320/6956684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cwx.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c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