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193章 科举

第193章 科举


第193章  科举

        李世民很想说点什么,比如疑惑的问一下何为“禁婚家”。

        比如还在心底打算今晚去观音婢处,假装无意问一下为何要从民间选妃。

        对于光幕所说的士族不想娶皇家公主,李世民很想嗤之以鼻:

        不想娶?汝等这些损国肥家的世家蠹虫也配?

        平阳昭公主之威他李世民犹记。

        应晋阳起兵,拢关中豪杰,司竹起娘子军。

        渭河北会师,姐弟破长安,镇关中定天下。

        戎马倥偬,生荣死哀。

        因此听到后世称苇泽关为娘子关,李世民打心眼里为自己的姐姐高兴。

        只是……

        妹妹永嘉公主,私通。

        不知道是自己哪个女儿的太平公主,谋反!?!

        以及后面目不暇接的几位公主,头一次,李世民心中的恐惧压倒了好奇。

        他不想了解!

        但随后李世民就感觉这光幕好似如一柄千钧巨锤,朝着他的脑袋狠狠砸了下来:

        长孙皇后,贞观十年,病亡!

        李世民霎时间感觉头昏目眩,耳中似有千人嚎杂,有哭有笑,恍然间似乎都能听到自己胞兄胞弟那快意解气的声音。

        他情不自禁站起来往前走了两步,但马上便意识到光幕不过是宣告了这个消息,他的观音婢并不在其中。

        心神稍微一松之后一股前所未有的虚弱感掳掠了他的身体。

        于是群臣便看到他们的陛下,大唐这年仅三十的烈日,前所未有的黯淡了下来。

        这具年轻而饱含活力的躯体,踉跄着后退,直到扶住了椅子。

        眼眶发红的长孙无忌扶了上去。

        “陛下……”

        “大家……”

        声音嘈杂,但却让李世民莫名的心安,也让他身体重新恢复了力气。

        “朕要去见皇后……”

        李世民迫不及待,但很快醒悟过来光幕还在此,于是捂着脑袋改了命令:

        “速宣长孙皇后来甘露殿。”

        即使执拗如魏征此时也没有跳出来说于礼不和,因为知道没有用。

        龙有逆鳞,触之必怒,而长孙皇后,绝对算得上陛下的逆鳞之一。

        被长孙无忌扶着虚弱的躺在榻上,李世民闭着眼睛被长孙无忌按摩头部。

        尴尬的静谧中最终还是李世民主动开口道:

        “贞观二十年,皇子阋祸,后宫篡权,真乃一事无成也。”

        苦笑一下,杜如晦劝道:

        “陛下何必自苦?那太玄盛世,那后世纪念,那后世之尊号又能如何作假?”

        这劝解倒也有点道理,李世民头疼缓解少许,干脆看着甘露殿的穹顶道:

        “那武才人入的乃是朕的宫闱,如此总没错。”

        “这…”房玄龄斟酌了一下小心道:“既然能入宫,可见其名其貌其才皆一时之良选。”

        “以其尤胜吕后之手段,即便陛下视而不见,亦有能入宫之手段。”

        李世民刚想反驳,但想起来这唐朝的公主便一时语塞。

        即便不以才人之名入宫,择一行事肆无忌惮之公主,说不定亦能觅得良机。

        另一边长孙无忌已杀气腾腾道:

        “请大家下令,臣必掘地三尺寻此妖妇处死,消弭祸患!”

        “不可!”魏征跳了出来:“如此岂非以莫须有之名戮民?此非仁君所为!”

        群臣吵吵嚷嚷让李世民生厌,于是干脆再闭上眼睛。

        而很快殿内便又静了下来,一双柔弱无骨稍显冰凉的手覆上了他的额头,随即娴熟的捏拿了起来,那股疼痛也开始慢慢消弭。

        “观音婢…”

        李世民抓过这双手覆到眼睑上,随即豆大的泪珠在眼角簌簌落了下来。

        ……

        成都府衙内的众人看着唐朝公主事迹,目瞪口呆。

        庞统咽了口口水道:

        “这盛唐的此时此刻……”

        孔明接口道:

        “恰如我汉的彼时彼刻。”

        刘备不由得叹服:

        “竟能如此相像?”

        两位军师一起摇头惊叹:

        “竟能如此相像!”

        一时间厅内的众人都有点难以接受。

        说好的惩前毖后呢?说好的前车之覆后车之师呢?

        宦官当权,外戚干政。

        <div  class="contentadv">        后宫摄政,公主造反。

        非得全部复刻一遍是吧?

        你这唐朝学我大汉优点就算了,怎么还能全盘给模仿过去的?

        张飞小声逼逼赖赖:

        “咱大汉可比那大唐差远了。”

        “高后可没称帝,而且鄂邑长公主那只是参与,可比不得这太平公主把持朝政还想夺位的。”

        刘备第一时间递上死亡凝视:

        “三弟,那都江堰还缺……”

        “俺不说就是了。”张飞赶忙住嘴。

        孔明则是想起来了一个颇为现实的问题有点忧虑:

        “光幕此前曾说,这李世民与那曹贼一般都有头风病。”

        “这如今骤然听闻如此消息,恐……”

        头风病…应该不会致人死亡吧?孔明也不太敢确定。

        张飞也有点想幸灾乐祸:

        “说不定那唐皇正与武后如胶似漆呢……”

        孔明摇头道:

        “此前光幕中唐皇曾有言语,西域未收,可见其时之早。”

        庞统眼睛一亮,随即拍腿大憾:

        “恨不能亲眼一观那唐皇看到如此消息之景!!”

        ……

        甘露殿中。

        长孙皇后正端坐榻上,一边给枕在她膝上的李世民按摩脑袋,一边凝神听着杜如晦的说明。

        杜如晦言语简练精准,寥寥数语便让长孙皇后对如今情况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也让长孙皇后解开了心中的一个疑惑:为何此前大家偶尔会兴奋异常,但问起来却又不说。

        如果不是深信其秉性,长孙皇后差点都以为李世民偷偷服用了五石散。

        如今知晓其忧虑之后,长孙皇后倒是笑眯眯对着膝上的李世民道:

        “既能承陛下贞观之盛世,想来这武才人亦是巾帼豪杰,恰巧妾身身边缺一位机灵可儿之人。”

        这便是要李世民提前将那武才人召入宫了。

        李世民有点犹疑,长孙皇后巧笑道:

        “如今召见,如何处置尽在陛下一念之间,大唐的千古一帝李世民陛下有何好惧?”

        李世民腾的坐起来,这个称号此前还是喜欢的,但不知怎地被自己皇后大声念出来却有了一种羞耻之感。

        于是只得连忙喊道:“那依观音婢便是。”

        恰巧此时光幕继续徐徐滚动,李世民忙讨饶道:

        “先看光幕。”

        【五姓七望是唐初的说法,借着贞观的兴盛,以及如魏征、房玄龄、李勣等勋贵罔顾二凤警告争相与山东士族通婚。

        士族大姓也迅速恢复元气,到高宗时五姓七望已经变成了七姓十家,当时寒门宰相李义府与山东士族攀婚遭拒,于是上告高宗。

        高宗于是下令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也就是俗称的禁婚家的由来。

        一纸禁令反而抬高了山东士族身价,七姓十家以称禁婚家为荣,而且禁令也没什么用,偷偷结婚就是了。

        文宗时皇帝亲自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太子能娶郑覃孙女,郑覃不允并将孙女嫁给仅为九品官的崔皋。

        唐文宗“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的感叹由此成了禁婚家的金字招牌,山东士族声威益重。

        而李世民修《氏族志》的作用背后有个很无奈的事实:唐朝的科举相较南北朝和隋朝确实是进步,但对唐朝来说作用不大。

        太宗贞观二十年,二凤巡查并州,遣派大理寺卿等二十二人巡查四方,但巡查使们很快发现并州的吏治异常败坏,二凤震怒,随即处死或免官者达近千人,这仅是并州一地。

        而翻开史册,贞观二十年科举取士四人,次年七人,合计起来仅有并州官职空缺的百分之一。

        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看,唐朝科举始于622年,终于904年,282年间科举开科273次,合计取士8455人,平均每年不过23人。

        那么是大唐的官员人数很少吗?显然不是的,同样以早期举例:

        高宗显庆二年,入流为官有一千四百人,同年科举取士仅二十二人,而显庆二年的官职空缺有多少?将近五百之数。

        事实上唐朝时入仕之路五花八门,制举、恩荫、察举、辟举、冬荐、捉钱,军功,这些都是入仕途径。

        其中制举、察举、辟举、冬荐四项虽然最终测试形式不同,但起点是一样的:需要当地官员推荐才能获得资格。

        恩荫制度虽然历朝都有所改动,但从未废除,而唐朝是恩荫最盛的朝代,唐的绝大部分官员都是来自于此。

        捉钱则是一种变相卖官制度,有捉钱令史、胥士、品子等,这个职位约等于用朝廷的钱放高利贷,每年需要给朝廷缴纳一定的钱财,到了一定年限之后就可以授官。

        因为手段太多,所以导致唐朝根本不差科举的仨瓜俩枣,实际上高宗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冗官问题。

        依然还是显庆二年,空缺官职不足五百,入仕合计一千四百人,而吏部等待考试入流的恩荫、军功等子弟还有七千余人,整个唐朝冗官最严重时吏部有七万余人等待考核,最久者可能要等十年。

        而在恩荫、流外入流(外包转正)的这个过程中,才是《氏族志》发挥作用的地方,根据姓氏等级限制死了五姓七望荫补弟子的为官上限。

        而被限制的士族们也很快发现了他们的新去处:科举才是最好的摇篮。】

        写着写着给忘了时间。


  https://www.lvscwx.cc/books/80436/80436872/1022012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cwx.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c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