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屯田忙(四)
管宁、邴原等青州土着则是脸色一喜,出列对曰:“自黄巾之乱以来,青州疲惫久矣,百姓益苦。主公在青州行此德政,此乃仁心善举,我等定当全力襄助,不敢有所懈怠!”
简雍对道:“主公不可。二十钱于一家,小数也;然数十万之二十钱,于我青州,大数也。主公欲惠及青州百姓,只需恢复旧例,民年七岁至十四岁者,口钱二十,七岁以下免征即可。不可全免之!”
国渊也开口道:“国朝之律法,岂可轻易之!主公,无天子之令旨,万万不可妄行非议之举啊!宪和之言,持重之论,吾附议之!”
刘备看向荀彧,这个自己最信任看重的股肱。这一次,废口钱之事,刘备也没有和荀彧提前沟通,他想听听荀彧的意见。
荀彧在刘备刚开言时,心中便翻起了风浪,他深知,刘备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心血来潮的人。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
施恩?第一时间浮现这个念头的时候,荀彧也第一时间排除了这个想法。珠玉在前,比起授田来,免十四岁以下口钱真算不得什么。毕竟一年也才二十钱,绝大多数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那是为了什么?苦苦思索的荀彧,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以前和刘备闲谈阔论时,刘备对未来的憧憬,那只言片语中,让荀彧骇然,原来主公当初说的都是真的?若果真如此,主公真是大胸怀之人也。
荀彧醒悟过来,看着满堂的人都看着自己。荀彧反应过来,叉手一礼,对刘备道:“主公所谋之深,所虑之远,天下何人能及。文若能追随主公,三生有幸!”这真的是荀彧的肺腑之言,对提出彻底废除赋钱,并开始打算实验的刘备,在荀彧看来,再多的溢美亦不为过。
刘备哈哈大笑起来。果然不愧是文若,自己当初与他的谈论,只不过是只鳞片爪而已。自己这一提及,他便立马联想到了。
刘备站了起来,负手而立,朗声道:“数代以来,每逢战乱,必有天子下诏,与民休养生息。是以有太宗孝文皇帝首行三十税一之善政,而后历代先帝在灾乱之年,屡次减免天下赋税以利民。此事素有循例。今青州大乱方止,百业凋蔽,百废待兴。是以我来此后,授田、免口赋钱等,皆为养民。民心稳而青州稳,民不慌则我等皆不慌,民富则税赋足!如今青州饱受战乱,以至地广人稀。免十四岁以下口赋钱,按丁口授田,两者结合,等同于鼓励生育。待两三年后,我青州必然人丁兴旺,民多富裕。到时,还怕无钱奉养天子?
国朝之律法,数百年来,非一成不变。然则我等遵法纪,循纲常。可有上对不起君王、下对不起黎庶之举?大丈夫在世,万事问心无愧便可!
此事必然在行,季珪,你总掌民曹,你便来记下,每年该收口钱多少,待道路通畅,此笔钱仍然供输都城,奉养帝后。而青州该免则免,这钱,我青州牧府出了!
诸君,可还有异议?”
一番话,说得诸人心潮起伏。刘备的豪情万丈,刘备的雄迈壮阔,刘备的胸怀气度,让他们再次为之心折。
诸人齐刷刷起身,躬身到地,齐声道:“我等无异议,谨遵主公之令!”
在青州授田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青州牧府的一道政令,让青州百姓再度骚动起来:自今年起,凡青州在籍丁口,民年十四岁下者,免征口赋钱。以后照此惯例。
十四岁以下者,每人每年口赋钱也不过是二十个五铢钱而已,虽然先帝在世时,经常摊派加征,还破开荒的从一岁婴儿开始征收。但这点钱,比起沉重的田赋、算赋,还是很少的。不过百姓们依然激动了、沸腾了。
为何?
因为自古以来,向皇帝缴皇粮国税,乃是百姓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义务。天子除了大灾之年,向来只有加赋税的,哪有减免的?
这次刘青州竟然颁布此令,按照这布告中的意思,不止免征这一年,以后都这样?这么说来,只要刘君侯镇守青州一日,青州十四岁以下孩童便永不收口赋钱?这钱不多,但积少成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却是非常积极的。能省一个钱就是一个钱,谁也不会嫌自己家里钱多不是。
有史书曾记载汉末口赋的混乱:“汉末产子一岁则出口钱,民多不举产。”因畏口赋,孩子都不敢生了。这拿刘备与朝廷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朝廷就是赈灾,范围也往往没这么大,持续时间也没有这么久远。有些胆大包天的家伙,闲极无聊时与酒肉朋友相谈,便口无遮拦的道,若是刘青州做了天子便好了。
这无心之语一出,竟然也有许多人纷纷附和。这却不是刘备和他的属官们能预料得到的了。
授田令与免赋令在青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拥护。而刘备却是在书房中静静思考。纵观历史的走向,彻底废除人头税,才是历史最终的选择。但在这个小农经济为主体,而商品经济非常不发达、农业也非常落后的年代,人头税可以说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自己若真打算这样做,以后的大汉帝国是否能够撑得住?自己又怎样来寻找新的税源来弥补财政的空白?
现在拿口赋来做试验,也是因为如今吏治败坏,政.治混乱。根据资料分析,青州的口赋基本上朝廷也收不全,就算是收了,天子也是一个五铢钱也得不到,反而是最底层那些里正,乡魁们贪墨的多。既然如此,素性就减免了。反正这点钱自己还负担得起,拿这点钱,既为以后税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又博得了民心,也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只是却不知道,天下诸侯知道了,如何反应?会不会对自己咬牙切齿?想到这里,刘备轻轻微笑了起来。
不出刘备所料。刘备自己派遣细作探听诸侯消息的时候,青州地面上,各处诸侯的密探也是到处都是。于是刘备的两大政令第一时间被传回各州。
授田还好,诸侯还勉强能接受,有一二个有眼光的,还打算照葫芦画瓢。反正逃亡的大户不要太多,荒地到处都是,荒着也是荒着,分给流民也算是收拢人心,为自己地盘聚拢民众。待到免赋令一出,诸侯就傻眼了。
中原乱成一锅粥。像刘表、袁术、陶谦、刘虞、韩馥、曹操这些家伙,或为自保,或为争斗。一个个都在磨拳擦掌,厉兵秣马。养一支军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当初世祖光武皇帝都养不起太多兵马,于是下诏免除天下郡国兵。以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更何况诸侯们。
打造兵器、甲胄;买骡马牲口,准备粮草军饷……到处都要用钱。没钱怎么办?加征呗。找谁征?只能是百姓。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多数是地主官僚集团出身,或者是得到了本地官绅地主的大力支持。所以不太可能会去损害自己所代表的一方利益。于是便只能牺牲百姓了。
天下诸侯都这么干,所以大家也有点肆无忌惮了。怎么的,现在荆州这样,你逃到扬州去,还这样,兖州这样,徐州这样,冀州可能更多,你打算往哪去?
于是百姓们也只能咬牙苦捱,反正天下乌鸦一般黑,故土难离,还是就死在这算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听说刘君侯在青州行善政,重新根据人丁授田不说,还恢复光武皇帝旧制,田租三十税一呢。”
“你这消息太老了,知否,刘青州又行免赋令,民年十四岁以下者,免口赋钱。”
“真的假的?”
“这还有假,你随便多问几个人便知道了,大家都在传呢!”
便有人当街捶胸顿足了,有人见状,不禁讶然,问足下为何如此?对曰刘君侯为何偏偏守牧青州,不来我州?若为我州之主,我州之民何其幸甚哉!
这个时候,东、西两位天子,早就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各地诸侯,为了种种目的,田租也好,人头税也罢,都是定得非常高的。田租不说三十税一了,那是想都别想,十五税一那还算是好的。许多地方都已经是非常严苛的十税一了。
再加上各种摊派、各种税目。各地百姓再与青州一对比。忽然就发现,青州简直就是天堂了。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家都是大汉子民,为什么青州之民过得如此好,我等却要遭受无尽的盘剥?胆大的已经弃了田地,换了细软,冒着天大的风险拖家带口的往青州迁移了。反正到了青州重新入籍便可以授田,怕什么?至于路上的匪患,反正也是活不下去了,还不如赌一赌!
胆小的,暗自忍耐的同时,却也对刘备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他们心中,已经把刘备当作了未来的支柱,反复于心中想着,再忍一忍,再忍一忍,或许过几年刘青州便会调任本州,到时我们就得解脱了。
刘备并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正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悄然改变着一切。他正在阅览诸侯发给他的信件。
https://www.lvscwx.cc/books/84301/84301282/726151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cwx.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cwx.cc